(一)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孔子对后世几千年的回响。
《亡羊补牢》等不听取别人劝告的寓言告诫人们:面对别人的劝告,不予改变,后果严重。
是的,改变,能让我们在不断变化的周遭环境中,不断更新,灵活应对。
可《大象的耳朵》中的“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宣告也是振聋发聩。此外,《我就是喜欢我》(青蛙弗洛格系列)、《没有耳朵的兔子》《亲爱的玻璃小孩》等很多现代儿童绘本讲述了不需改变,“悦纳自我”的主题。
对于孩子而言,什么时候该“变”?什么时候该“坚持自我”,悦纳自我?这如何抉择呢?我们或许可以经由《大象的耳朵》来引导孩子们思考。
(二)
《大象的耳朵》是二年级下册第7单元的首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为“改变”,同时还收录了《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小毛虫》三篇文章。这四篇文章,有因为别人的质疑,改变耷拉耳朵的大象,最终还是回到自我,把耳朵耷拉下来;有因为寂寞无聊而开店的蜘蛛,发生了一系列的奇遇;有不满意居住的泥塘环境,准备卖掉它搬迁的青蛙,在卖的过程中根据顾客建议不断改进泥塘,泥塘成了自己最满意的居所;也有面对万千生机勃勃的世界,不悲观失望,不迟疑地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的小毛虫,耐心等待,尊重规律,迎来自己的美丽蜕变。
这四篇课文都从不同的角度,教孩子们在“变”与“不变”中做出抉择。
(三)
就《大象的耳朵》而言,大象为何要改变?怎么改变?又为何不变了呢?我们一一来细看。
为何“改变”?
课文中,具体写了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马、小老鼠质疑大家的耳朵“怎么是耷拉着的呢?一定是出毛病了。”具体写了小兔子的质疑。
小兔子与大家发生了两次对话。第一次是询问:“咦,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来了?”,这个时候的大象坚定地回答:“我生来就是这样啊。”兔子接着说:“你看,我的耳朵是竖着的,你的耳朵一定是出毛病了。”兔子用自己的耳朵是竖着的,举例来说明大象的耳朵是有毛病的。如果只是它一个说算了,但小羊却同样向它询问。小鹿、小马和小老鼠都同样说它的耳朵。
大象亲眼所见,都是竖着的一双双耳朵;亲耳所听的,都是一声声对自己耳朵的质疑。它不安起来了。他开始怀疑自我了,焦虑了,开始求改变了。
这就是“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的可怕。
怎样“改变”?
“每天,大象站着睡觉的时候,就用两根竹竿把耳朵撑起来。”课文是这么写的。
事实上,大象要让耳朵竖起来,不只是在站着睡觉的时候,要人为地干预,其他时候也是的。因为大象的耳朵是自然下垂的。自然下垂有助于减少耳朵内侧的压力,防止过热,有助于保持耳朵内部的通风,防止虫子和其他小型动物入侵。
大象要想让耳朵不下垂,时时刻刻都得留意。课文只是写了他极其不适的时刻——站着睡觉的时候,还需要借助两根竹竿撑着。
为何“不变”?
大象把耳朵竖起来后,小虫子飞入,吵得他“既头痛,又心烦”。一放下,“虫子飞不进去了”。即使有虫子飞入,他用大耳朵一扇,就把它们赶跑了。大象做回了自己,如果再次面对他人的质疑,他能勇敢地说:“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四)
课文围绕“大象的耳朵应不应该耷拉着”,写了大象从“动摇想法——做出改变——坚持自我”的过程。那么,大象的改变还有什么意义呢?
孩子们通过学习课文明白,如果大象没有经历这件事情,对于他人的质疑,他没有经历怀疑——尝试——重构的过程,就难以找到真正的自我。
真正的自我,不是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马、小老鼠能定义的,要从自我需求中去找寻。日后,当别人再来质疑自己时,至少不会因为别人说得多了,就陷入自我否定,迷失了自我。孩子们读着大象的故事,自居为大象,也重塑了自我。
总之,大象的“不安”“改变”,是“不变”的悦纳自我的必经之路。面对别人的质疑,我们可以像大象一样去尝试“改变”,一定会发现:原来,我们每个生命个体是不一样的,有自己的“独特性”,从而会明白《小毛虫》中,小毛虫的智慧与哲思。
不经历,不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