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一学员的孩子,孩子初二,这学期开学没多久不想上学,甚至要休学,父母经过两个多月的咨询学习,孩子不但没休学,期中考试成绩还不错,孩子又重新恢复自信。
昨天学员说,她原来报过课,网上也各种学习,只有和我咨询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接纳,什么叫底线,什么叫立场坚定,什么叫承担后果。
很多学员分享她们学习的课程,最后弄的迷迷糊糊,我相信很多父母也会掉坑里,照这样下去,这种无条件接纳会毁了孩子,我今天把无条件接纳讲清楚。
02
无条件接纳最早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提出的。
罗杰斯强调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要对来访者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接纳,无论来访者的行为、思想、情感如何,都要尊重和理解他们,为来访者创造一个安全、信任的环境,让其能够自由地表达自我,促进自我成长和改变。
我们分析一下罗杰斯这段话,在咨询室这样的环境下,来访者面对咨询师,相互并不认识,怎么建立信任关系,只有通过接纳、允许、尊重、理解,来访者才能够在陌生人面前敞开。
咨询的目的是什么,促进自我成长和改变。也就是说在接纳的前提下,改变才会发生。
再说点大实话,咨询也是一种交换,咨询师付出50分钟的时间,你要付出金钱,不接纳,不尊重,就没有后期的合作了,咨询师也会失去工作,也会失去金钱。
罗杰斯说这段话,实际和育儿没有半毛关系,只是一种特定语境,特定环境下的应用。
03
我是理科生,2005年开始学习以来,学任何东西,理科的思维逻辑不会变,肯定先要把概念搞清楚,来源在哪里,然后怎么应用。
罗杰斯的理念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接纳,确实在关系互动里,更容易联结。所以就被拿来应用到育儿中,教育者和心理学传播过程中就变样了。
很多人只学会了无条件接纳孩子,而不知道后边是促进孩子成长和改变。
有的父母理解更偏差,把无条件接纳理解成无条件满足,罗杰斯如果知道后人烂应用成这样,也难含笑九泉。
我们养育孩子很难做到无条件接纳,也不可能是无条件,因为里边有个隐含的条件,他是你的孩子。
这很容易理解,我们焦虑的永远是自己的孩子,如果是别人的孩子休学,你的焦虑程度就很低,就算你的侄子,这么亲近的关系,还有他父母呢,和自己孩子比也差远了。
我们认清楚亲子关系的特殊性,我们依然可以引用无条件接纳。
我们接纳孩子这个人本身,孩子存在便是意义,孩子活着便是价值,对一个家庭都是有意义的,无论孩子怎样她都是我的孩子,我都要好好爱她。
我们接纳孩子的情绪,她不舒服了,有些东西要表达,而语言思维跟不上,只能通过情绪来表达内心。
但是我们并不是支持孩子的所有行为。孩子有情绪是正常的,但是你通过摔碗来发泄情绪,摔碗这个就是行为,我们是要管教的。
孩子这次摔了,我们可以认为孩子没有好的情绪处理方式,犯错是正常的,但是下次你再通过摔碗这种行为,我是不接受的,有啥不开心,有啥情绪卡点你都可以表达出来。
这就是父母可以选择的部分,哪些行为允许可以做,哪些行为不允许,立场坚定,底线原则就是父母可以坚守的内容。
你不去坚守,孩子不断试探你的底线,你没有维护自己的边界,允许孩子一点点占领,那么你的力量就丢失了。
孩子越闹,你越退缩,而孩子越尝到闹腾的好处,从中获益,父母最终退缩到无能无力,没有办法的地步。
这就是我说的,父母要调整自己,恢复你的元气,拿回你的力量,你才能引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