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现在的育儿方式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美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米歇尔.博芭在《米歇尔家庭教育百科》中列举出现在父母的七种有害的育儿方式:
直升机式育儿、孵化器式育儿、创可贴式育儿、朋友式育儿、炫耀式育儿、偏执型育儿和辅助型育儿。
所有的父母,都应该坦诚地问问自己,有没有这几种育儿方式。
如果有,请马上改变你的育儿方式。
直升机式育儿
一位妈妈在家里安装了云台摄像头,她通过摄像头,实时监控女儿是不是在学习,坐姿是否端正……。
她一旦发现女儿在哪个方面做得不好,就会通过摄像头对讲功能喊话。
这位妈妈的教育方式就是典型的直升机式的育儿方式。
直升机式父母,就像一架直升机,时刻盘旋在孩子的头顶,一旦孩子有什么事,他们就会毫不犹豫,立刻采取行动。
这类父母,不仅时刻关注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他们也会帮孩子完成作业,帮助孩子安排课外活动。
孩子遇到任何问题,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殊不知,父母的这种大包大揽的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直升机式父母的过度保护和干涉,其实是剥夺了孩子试错和成长的机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处处保护,事事包办代替,孩子是无法长大的。
为人父母,我们应该在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手,鼓励孩子多尝试自己想做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在一次次尝试中,不断收获自信。
孵化器式育儿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中国的父母非常重视超前教育,即孵化器式育儿。
很多父母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就给他们听古典音乐;给蹒跚学步的孩子上小提琴课;为幼儿园的孩子报名上国际象棋班。
超前教育,有这么多父母在采用,它真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吗?
对于这个问题,德国政府做过实验:
二战后,在德国有两种主张:一种主张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各种知识,而另一种主张是,让孩子自由玩耍,到了一定年龄再开始学习。
为了验证这两种理念的效果,德国政府决定同时实施这两种教育。
实验中,对50所“游戏型”幼儿园与50所“学术型”幼儿园的小朋友进行了横向比较。
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那些从“学术型”幼儿园毕业的孩子,在低年级时表现优秀,但是到了小学四年级以后,他们不仅在阅读和数学上明显落后,在社交和情绪技能方面也远远不如从“游戏型”幼儿园毕业的孩子。
得出这样的结果后,德国政府紧急叫停了那些“学术型”幼儿园,所有的幼儿园都重新回到游戏型幼儿园的模式。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主要就是因为超前教育并没有基于孩子的心智发展程度和认知发展规律来培养孩子。
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分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皮亚杰认为: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阶段之先后次序不能颠倒,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
采用孵化器式育儿的父母,也要调整一下家庭教育方式。
为孩子安排学习计划时,一定要符合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
创可贴式育儿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一种被称为“创可贴式的育儿”逐渐浮现。
创可贴式育儿,就如同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伤口,父母给予孩子的仅仅是创可贴般表面、暂时的处理,而非耐心深入的指导和关怀。
比如:
孩子哭了,父母不会耐心地进行情感抚慰,而是会说:“我数3个数,你马上给我停止哭”。
孩子成绩下滑,父母不是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培养学习习惯,而是立刻把孩子送到辅导班;
孩子与同伴发生矛盾,父母不是教导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并且解决矛盾,而是简单地替孩子出头便了事。
这种教育方式虽然能在短期内控制孩子的行为问题,但是几乎不能让孩子彻底改掉坏习惯。结果孩子不断地重蹈覆辙,甚至可能会让问题在未来以更严重的形式爆发。
另外,这种教育方式并不能培养孩子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亲子之间也难以建立深厚的信任和良好的沟通模式。
可以说,这种教育方式并非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只有那些能让孩子受益、能帮助孩子纠正错误的方式,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方式。
为了避免创可贴式育儿,这类父母也需要做出改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学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要与他们一起探讨,引导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朋友式育儿
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在上海迪士尼乐园,有一个小男孩,看到工作人员扮演的维尼熊,冲上去对着人家的肚子一顿打。
工作人员看到后,立即制止了他,并且让维尼熊回到幕后。
随后,工作人员找到小男孩的父亲,并且向他说明了情况。
孩子的父亲听后,并不觉得自己的孩子有什么错,反而振振有词地说:“道具服又不会被打坏,为什么要为难小孩子呢?”
沟通过程中,无论工作人员说什么,孩子的父亲一直在为孩子推脱。
事实上,孩子为所欲为的背后,往往都是父母没有给孩子制定规矩所致。
然而,在生活中,的确有一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喜欢自己,不给孩子制定规矩和界限,也不会适当拒绝孩子的要求。
这种育儿方式,叫做朋友式育儿。
古话讲,无规矩不成方圆。
如果父母从小没有给孩子立规矩,让孩子遵守,孩子就很容易为所欲为,他们长大后也会成为一个不遵守规则的人。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有了规矩,才会有做人的底线和原则。
因此,采用朋友式育儿的父母,也要改变一下家庭教育方式。
心理学家们,根据研究,将3-6岁的年龄段,称为“潮湿的水泥期”,意思是说,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性格就像潮湿的水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孩子85%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在这个年龄段形成的。
过了这个年龄段,水泥慢慢凝固,再想改变就很难了。
因此,在孩子6岁之前,父母们必须给孩子立下规矩,让他去遵守,并且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也要学会拒绝。
切记,只有以规矩为导向,孩子才能茁壮成长,成为有担当、有素养、能够适应社会的人。
炫耀式育儿
在许多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不是为了孩子的成长,更多的是为了向周围 的人炫耀自己的教育成果:
孩子取得每一个小小的成就,如考试得了高分或冰球进球,都要向大家炫耀一番。
为了防止有人错过孩子的最新成就,冰箱上总是贴着孩子所有的证书和获奖文章。
也曾有报道说,一位南京的父母跟记者说,后悔当初让女儿学习钢琴,原因是钢琴无法携带,错过了很多炫耀的场合。
很显然,这类父母把孩子当成了炫耀的工具。
采用这类育儿方式的父母会根据孩子获得的荣誉来衡量自己作为父母的价值。
孩子的成功是父母自身价值的直接体现。这种育儿方式实际上是让孩子帮父母得到父母曾经渴望获得的东西、实现曾经的梦想。
如果这种炫耀式的教育方式持续下去,孩子的个体身份会受到威胁。
父母和孩子之间会形成不健康的相互依赖关系,二者都会将自我价值感寄托到对方身上。
因此,炫耀式育儿,也是不可取的。
孩子虽然因你而来,但是从他一出生起,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他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还要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处事风格等等。
为人父母,一定要把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尊重他的选择,要让他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并且要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
偏执型育儿
在生活中,一些父母总是觉得危险无处不在,什么绑架、网络欺凌、受污染的食物等等。
因此,他们把孩子盯得很紧,片刻不离地盯着孩子,并且让孩子处处防备: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就在家里玩,外面有坏蛋”;
“别人给的东西不能吃”。
保护孩子的安全,是父母的义务。在生活中,父母有必要告诉孩子一些安全防范意识。
但是,如果父母过度担心孩子的安全,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这种过度担心孩子的育儿方式,被称为“偏执型育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过度地担心发生概率很小的危险,只会让孩子恐惧。
事实上,父母越纠结孩子的安全问题,孩子就会变得越胆小、恐惧。
采用偏执型育儿方式的父母,要学会控制住自己,不要过度担忧,以免把恐惧情绪传递给孩子。
辅助型育儿
昨天,我坐地铁回家,刚一上车,就看见一位妈妈正抱着孩子看Ipad。
时不时,孩子烦了,闹两声,妈妈就说:“小老鼠来了”。这样,孩子就又被吸引过来看屏幕。
我坐地铁坐了足足有半个多小时,只要孩子一叫,妈妈就让她看屏幕。
我提醒了一下:“这个孩子看来还不满12个月,怎么让她看这么长时间屏幕呢?”
那位妈妈笑了笑说:“坐在车里,不让她看屏幕,她肯定坐不住。现在孩子太小,没办法,大了就不让她看了。”
在生活中,确实有一些父母,只要孩子一哭闹,或者自己忙没有时间哄孩子时,就会给孩子一部手机或者是Ipad玩。
这类育儿方式,就叫辅助型育儿。
研究表明,在12-17岁的孩子中,99%的男孩和94%的女孩会玩电脑、浏览网页、玩游戏。
即使是2-7岁的孩子,平均每天大约也有3个小时会接触电子产品。
其实,辅助型的育儿方式,在无形中就弱化了父母的角色,也减弱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
这种育儿方式,孩子会更有可能依靠别人而不是父母的引导,也更有可能接受别人的价值观。
因此,为人父母,再忙,再烦,也不能让这些电子产品代替父母。
到任何时候,父母都应该是对孩子最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