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亲子育儿:两岁娃的撒泼打滚里,藏着父母最该懂的成长逻辑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最近回老家了,几乎天天能见到妹妹家的两个女儿:小的才4个多月,大的2岁多,小名唤天天。小家伙长得瘦小,正处在“猫嫌狗弃”的麻烦年纪——这其实也是孩子探索世界、发展自主性的关键期。可她实在太我行我素了:饭点不肯好好吃饭,饿了就吵着要零食,不给就大哭大闹,有时能闹上一两个小时,直到满足要求才罢休。她爸妈也没辙,往往只能妥协,急了还会凶她几句。除了要零食,她还会用同样的哭闹方式要手机或其他东西。

我们常常觉得2岁的孩子太难搞,但其实“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他们身上的问题,往往能折射出父母教育方式的偏差。那么,孩子为什么会用哭闹来达到目的?这种“难搞”的表现又是如何形成的?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究背后的原因。

一、孩子的“讨厌行为”,多是“需求未被看见”的信号

父母与孩子间的日常互动是否良好,是决定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亲子关系是依靠给予和接受的互动来培养的,所谓给予和接受是指我们和孩子彼此进行相互呼应和影响,在彼此的呼应和影响中,形成独特关系,成为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点。在早期的亲子互动中,孩子会不断尝试与父母打交道的方式,父母对孩子行为的回应,会影响孩子后续的行为模式——错误行为获得了正面回应,孩子就会重复这种错误行为,比如孩子用哭闹的方式索要零食,你妥协了,他下次还会继续用这种哭闹的方式来索要别的东西,如果孩子好好说时就得到了回应,那他下次也会好好提出需求;我们用良好的方式交流,才能收获一个好脾气的孩子。

由此可见,孩子的行为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用哭闹要零食,是因为“哭闹总能得到满足”;他用捣乱求关注,是因为“安静时总被忽视”;他的每一个“难搞”瞬间,都是对教育方式的直接回应。

在我儿子还小的时候,经常会在我跟其他人聊天的时候,制造各种动静,有时候是扔玩具,有时候是围着我吵个不停,有时是直接来拉我,直到我匆匆结束谈话,他才安静下来。

这像极了很多2岁孩子的状态:他们还不会清晰表达“我需要关注、我有点无聊、我想试试自己来”,只能用最直接的方式——摔东西、哭闹、抢东西来传递信号。就像我儿子,当我忙着和邻居聊天时,他发现“乖乖坐着没人理,制造点动静我就会回应他”,久而久之,“主动制造各种动静”就成了他“求关注”的惯性动作。哪怕到了现在7岁多了,但凡我练字时间一长没搭理他,他就会在我旁边一边搭一边摔他的磁力片,制造让我心烦的噪声。

发展心理学里有个观点:0-3岁的孩子,所有“问题行为”本质上都是“需求表达”。饿了会哭,怕了会黏人,想探索会乱翻东西,这些本是正常的成长表现。可当父母总忽视这些信号——“别烦,我在忙”“这有什么好哭的”,孩子就会慢慢调整策略:声音再大一点,动作再激烈一点,直到你不得不注意到他。

有人担心“及时回应会宠坏孩子”,其实恰恰相反。当孩子确定“我的需求会被认真对待”——饿了有人递食物,怕了有人给拥抱,好奇时有人陪他看蚂蚁搬家,他就不需要用“捣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在早期就投入对他的关注,会让孩子习惯于去满足跟他人交流的这种状态,他会内化地认为,他可以依赖着种关系,他不需要去挑战你,不需要向你发起冲突,或者利用什么过激方式才能得到你的回应。

二、少贴标签,多问“他到底在说什么”

妹夫跟我吐槽:小天天太任性,脾气太大了,不顺着她就没完没了的,有点像她妈。等等,咱别急着贴标签,先想想孩子到底想表达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判断都太匆忙了。孩子抢玩具,你赶紧跑过去质问“你怎么这么霸道”;孩子不肯穿外套,就说“你就是不听话”;孩子哭闹着要零食,就说“你怎么脾气这么大”。这些标签像一层雾,遮住了我们看见真相的眼睛——孩子抢玩具,可能是想加入游戏却不会说;不肯穿外套,可能是觉得拉链硌得慌;发脾气要零食,可能是由于饭点没好好吃饭,现在饿了想吃东西。

2岁孩子的语言能力,还跟不上思维的速度。他们心里有很多“小想法”,却只能用哭闹、跺脚、拒绝来表达。就像网上有个妈妈说的:“我儿子曾哭着非要把袜子套在手上,后来才知道,他是想模仿我戴手套的样子,只是分不清手套和袜子。”

由于我们和孩子处在不同的生命阶段,思维处在完全不同的维度上,对事物的认知也存在着差异,导致我们很难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感受。比如孩子不敢进黑屋子,在你看来这没什么可怕,但孩子由于想象力丰富可能会担心黑屋子里有怪物。孩子的这种不安感若不被理解和安抚,会埋藏在心里,甚至影响到孩子未来对待自己孩子的方式。

比起急着评价“你怎么这样”,家长更该做的是慢下来当“翻译”:“你是不是想试试这样做?”“你是不是有点不舒服?”“你是不是饿了”当孩子发现“不用哭,妈妈也能懂我”,那些“故意找事”的行为,自然会慢慢减少。

三、你怎么做,比你怎么说更重要

所有的行为都是在沟通,我们每一次对待孩子的行为都是在言传身教,教育就藏在我们的每一个行为当中,人跟人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对孩子而言,最亲近的家长影响是最大的,你所展现出来的部分不是孤立的,它一定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应该作为孩子的第一个榜样去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言传身教并不容易,我们很容易忽略掉一些小细节,会因为一些不小心的言行被孩子模仿到,你忽略的越多,孩子也越有可能出现此类情况,你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这些小细节就是罪魁祸首,也没有改变这一点,直到孩子的行为模仿并放大了这部分,但你也没有方法去应对,因为你自己都没有解决。所以,当你很想培养孩子某一个部分时,除非你自己先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如果你的言行跟你的要求不一致,你也很难把孩子这部分培养起来。这就是为什么妹夫会觉得小天天的性格像她的妈妈,这部份的课题是父母自己该处理的,也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第四点

四、你对孩子的怒火,可能藏着自己的“旧故事”

童年经历会以缩影形式在当下育儿过程中重现。例如,孩子在商场看到喜欢的玩具,哭闹着非要买,你可能会因此发火、严厉拒绝。这可能是因为在你小时候,向父母提出买玩具的要求时,遭到了拒绝甚至责骂,这种经历使得你在面对孩子类似行为时,下意识地做出同样严厉的反应。

我们对孩子的情绪反应,常常和眼前的事无关,而是和自己的过去有关。小时候被严格要求的父母,容易对孩子的“不完美”过度敏感;童年常被忽视的父母,可能会对孩子的“黏人”感到烦躁。这些藏在记忆里的“旧故事”,会让我们下意识地用过去的方式对待孩子,因为这是你最熟悉的方式,也是我们常说的代际传递。

更容易让人忽略的是,对伴侣的不满,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也可能悄悄转移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成为背锅侠,我观察发现,妹妹两口子常常会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拌嘴,妹夫独断强势,经常会在小事上指责妹妹,而妹妹要一边带两个孩子一边做家务,还常常会因为一些邻里关系陷入对自己的怀疑,内心一腔委屈无处诉说,周围的人都是在消耗她的情绪,自然对孩子就没法投注更多耐心。再加上受现在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大家的压力其实都不小,若不能自我调节,互相理解,共同进退,真的很容易心生怨怼的。

孩子就像面镜子,照出的不仅是他的需求,还有我们没处理好的情绪。下次对孩子发火前,不妨停3秒问问自己:“我现在生气,是因为孩子真的做错了,还是我想起了别的事?或者是对身边其他人的不满”,我们需要觉察出自己情绪由来,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来面对孩子。

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清晰地意识到“我”的存在:会说“不”,是想证明“我有自己的想法”;爱模仿大人做事,是想确认“我也能做到”;对一切都好奇,是想探索“这个世界怎么回事”。

他们不是“叛逆”了,而是在宣告:“我是独立的个体” 。这个阶段,孩子需要在“自己做主”和“遵守规则”之间找到平衡。如果父母既能允许他们自己吃饭、穿衣服(哪怕搞得一团糟),又能温柔而坚定地说“饭前不能吃零食,马路上不能乱跑”,孩子慢慢就会明白:“我有能力照顾自己,也需要遵守规则。” 反之,如果过度包办或一味打骂,只会让他们陷入“自我怀疑”——要么觉得“我什么都做不好”,要么用更激烈的方式反抗。

其实,没有天生“难搞”的孩子,只有没被理解的需求。总结来说,孩子的哭闹、撒泼,往往是因为需求没被看见、模仿了父母的行为,或是成了大人情绪的“背锅侠”。想要改变,不妨试试这样做:

1、先回应感受,再解决问题:孩子哭着说“我不要睡觉”时,先抱一抱他说“妈妈知道你还想玩,有点舍不得”,再告诉他“但现在是睡觉时间,明天我们早点起来玩”。先共情,再立规矩,孩子更容易接受。

2、进行同调抚养,高质量的陪伴和及时回应是关键:孩子笑或哭时给予及时反馈,避免“身体在场、精神缺席”貌合神离的手机式陪伴。越小的孩子越依赖这种互动来刺激大脑的发育。可以每天专门花点时间,专心陪孩子读读绘本、玩玩游戏。高质量的互动足够了,孩子就不必用捣乱吸引关注。

3、给孩子“试错机会”:允许2岁的孩子自己穿袜子、收拾玩具,哪怕穿反了、扔得到处都是。自主感强的孩子,更少用哭闹对抗。

4、温柔坚定地立规矩:面对不合时宜的要求,比如饭前非要吃糖果、睡前缠着要玩手机,先共情孩子的感受:“妈妈知道你很想吃糖果,现在不能吃确实会难过”,再坚定执行规则,不因为哭闹妥协。孩子会逐渐明白,规则不会因情绪动摇,他能从你的语气里感受到被理解,也能从你的坚持里学会遵守边界。

5、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同时提升自我:想发火时先暂停3秒,问问自己:“我现在生气,是因为孩子,还是因为别的事?” 若不小心吼了孩子,事后真诚说句“妈妈刚才不应该发脾气,对不起”,父母要更主动地去修复亲子关系,你面对情绪的方式也是孩子面对情绪的方式。父母需要解决自己的人生课题,尤其是童年不幸,生活不顺的时候更应该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认知,如果因为带孩子没时间看书,我真的非常推荐通过帆书听书来学习,效率高,可以一边做家务一边听书,不用在这方面分散过多精力,孩子越小父母学习收获会越大,若一直沿袭错误的育儿方式,等到孩子青春期了或者出现问题了,再来学习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父母的认知,才是孩子真正的起点,因为你的认知会决定你怎样对待孩子。

6、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和谐相处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夫妻间多倾听、少指责,用尊重与理解构建情感联结,孩子的健康成长就依赖于充满爱、充满欢笑与互动的家庭关系网,而不是外在的结构或物质条件,父母需调整认知,将“经营关系”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让快乐成为家庭传承的能力。让孩子快乐的前提是父母先去做一个能够体会快乐的人,学会去接纳自己的负面部分,关注自己的感受,若自身都无法感受到快乐,也很难在家庭中传递快乐和积极的情绪。

养孩子就像照镜子,你对他的耐心里,藏着他未来的平和;你对他的理解里,藏着他未来的共情。两岁的“难搞”,从来不是麻烦,而是帮助孩子成长的契机——好的教育从来不是“搞定”孩子,而是陪着他,慢慢长成自己的样子。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亲子育儿:两岁娃的撒泼打滚里,藏着父母最该懂的成长逻辑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