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1岁是宝宝感知世界,建立专注力基础的关键时期。
别看小肉团们每天懵懵懂懂的,其实每天都在观察、触摸、啃咬、聆听,努力探索周围的环境了。😊
一些习以为常的带娃方式,很可能不知不觉中,正在悄悄破坏宝宝的专注力哦!
对照下面这6大带娃方式,你是否也在无意中做过?
01
睡醒立刻逗玩,打断专注力的“加载”
“哎哟我的小宝贝,你醒了?来~奶奶陪你玩!”这句话是不是耳熟能详。😂
实际上,宝宝刚睡醒时,小脑袋还处于“重启加载”状态,这一小会儿的安静,是他们培养专注力的黄金时刻。
睡醒后的片刻,他们一般会安静地东瞅瞅西看看,打量周围环境,或者盯着天花板上的光影发呆。👀
要是一醒咱们就拿玩具、做鬼脸逗ta,会硬生生打断娃的“自主探索模式”,就像播放的电视,突然被拔掉了电源。
✅正确打开方式:宝宝睡醒自己玩的时候,先别急着哄逗。
咱们在旁边偷偷观察就行,给娃留5 – 10分钟“放空时间”,让ta自己慢悠悠打量着四周,完成专注力的“系统加载”。
02
喂奶时不停聊天,分散专注力
喂奶、喂辅食的时候,咱总忍不住开启话唠模式,比如“宝贝再吃一口~”“看妈妈,来笑一个”等等
咱们本意是想让娃吃得开心,可对小奶娃来说,喝奶吃饭不光是填肚子,也是练习“专心”的好机会呢!😊
娃一边吃饭,一边聊天逗乐,小脑袋根本顾不过来,反而分散了宝宝的注意力,还影响进食的习惯。
✅正确打开方式:咱安静当个“工具人”就行!
古人说的“食不言 寝不语”还是很有道理的,娃喝奶/吃辅食的时候,让ta安静地享受“干饭时光”。
宝宝专注的感受吮吸、咀嚼、吞咽的动作,这可比聊天有用多了~🥣
03
随意破坏宝宝的“专注小世界”
宝宝正在投入的啃咬牙胶;搭积木搭到“忘我”;
甚至专心研究绘本上的图案时……是不是总有人忍不住凑过去:“宝贝渴不渴?吃口水果吧!”
宝宝撕扯纸巾,家长直接把纸夺走;
看到宝宝吃辅食弄成“小花猫”,不停的给宝宝擦嘴,擦手的。
实际上,我们这些”关心“举动,就像突然按下暂停键,硬生生把娃刚搭建好的“专注小世界”全打乱了!
✅正确打开方式:只要不危险,就当自己是“隐身人”!
宝宝玩的时候,就让ta好好玩,不急于那一小会儿吃水果喝水的;
哪怕娃把辅食抹得满脸都是,也等他们吃好了,玩够了再收拾。娃认真探索的样子,比那几分钟的干净可重要多了~
宝宝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如果频繁被打断,会让他们越来越容易分心,久而久之还可能养成做事半途而废的习惯~~•᷄ࡇ•᷅
04
环境过于杂乱,会让专注力“超负荷”
为了给娃最好的,婴儿床挂满五颜六色的玩具,电视还循环播放着儿歌,玩具更是三天两头的频繁更换。
0 – 1岁宝宝的大脑在快速发育中,过多的视觉、听觉刺激,会让小脑袋超负荷,注意力容易涣散。
就像手机同时运行很多个程序会卡顿一样,宝宝的注意力在繁杂的信息中,也会难以聚焦。
✅正确打开方式:极简主义,来个“断舍离”!
不需要给娃整一堆玩具,玩具每次给1 – 2个就行。
简单的环境,反而能让宝宝静下心,更专注的慢慢探索,把一个玩具玩出花来~
(可抓握、可啃咬的曼哈顿球,宝宝可以玩很久~👇🏻)
05
电子设备哄娃,“偷”走探索兴趣
宝宝一哭闹,是不是就想用手机、平板放动画片救场?
这种“偷懒”方式看似有效,实则在悄悄破坏宝宝的自主探索兴趣呢!
电子屏幕中快速切换的画面和声音,会让宝宝大脑处于被动接收状态,会导致他们对身边事物失去探索欲望~
✅正确打开方式:真实互动,留住宝宝的好奇心
会响的小摇铃、躲猫猫的互动小游戏,甚至是我们夸张的表情,哈哈哈的笑声,都可以吸引宝宝。
一定要用真实的互动,帮娃留住那份满满的好奇心,留住对真实世界的热情探索欲~
06
破坏宝宝专注力的缓冲时间——发呆时刻
发现宝宝盯着窗外树叶晃神、对着空气“发呆”,或是安静观察移动的影子时。
是不是第一反应觉得是 娃无聊了~在那无所事事,赶紧拿玩具逗TA?
打住!这可不是宝宝在无聊发呆哦。
这是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说不定小脑袋里能正在思考“十万个为什么”呢😉
✅正确打开方式:别打扰,偷偷点个赞就行!
看到娃“放空”时,就让他们尽情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这些看似“无所事事”的发呆瞬间,也是在培养宝宝的专注力呢!
写在最后:
下一次看到宝宝,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时,咱们不妨适当放手,学着“偷懒”一点、“迟钝”一点。
给宝宝一些自由探索的空间,咱们也静静享受这份难得的偷懒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