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李玫瑾老师说的育儿要做到 “五不惯三不管” 是哪些?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最近在家长圈里,李玫瑾教授提出的 “五不惯三不管” 育儿法则火了。这位研究犯罪心理的专家,通过接触大量案例发现:成年后的极端行为,往往能追溯到童年缺失的教育。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 8 个字背后藏着怎样的育儿智慧。

五不惯:给孩子铸造品格钢骨

不惯没规矩的行为邻居家 3 岁宝宝吃饭时总把脚踩在椅子上,妈妈每次都笑着说 “孩子小不懂事”。直到有天在餐厅,小家伙当众把汤勺摔在地上,妈妈才慌了神。李玫瑾说:“规矩不是束缚,是给孩子的人生筑堤坝。” 上海某国际学校曾做过实验:建立 “用餐四步骤” 规则(洗手入座、专注进食、自主整理、感谢家人),三个月后孩子不仅养成餐桌礼仪,还把规则迁移到学习中,自主制定作业时间表。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重复的规则执行能强化前额叶皮层的控制功能,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不惯推卸责任的行为4 岁的乐乐把妹妹的积木推倒后,躲在妈妈身后说 “是妹妹自己弄的”。李玫瑾建议:“让孩子体验‘错误 – 修正’的完整闭环。” 比如让乐乐重新搭好积木,并向妹妹道歉。哈佛大学研究发现,常做家务的孩子责任感比同龄人高 27%,因为他们在劳动中学会了对结果负责。

不惯撒泼耍赖的行为在商场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孩子躺在地上哭闹要买玩具,家长要么妥协,要么怒吼。李玫瑾推荐 “情绪冷却法”:先平静抱离现场,等孩子不哭了再沟通。北京师范大学实验显示,能坚持 15 分钟不吃棉花糖的幼儿,成年后 SAT 成绩平均高出 210 分。这种延迟满足训练,其实是在锻炼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不惯自私自利的行为同事家女儿每次有好吃的都藏起来,妈妈试过打骂、说教都没用。李玫瑾支招:“用‘分享日’培养利他思维。” 每周让孩子主动分配家庭物资,比如把零食分成三份:自己一份、爸妈一份、送给邻居小朋友一份。哈佛研究发现,懂分享的孩子社交竞争力提升 3 倍。

不惯盲目攀比的行为朋友儿子看到同学有新款球鞋,回家就闹着要买。李玫瑾建议:“带孩子体验生活的真实。” 比如带他去菜市场看看父母赚钱的辛苦,或者参加公益活动。有个家庭通过 “零花钱记账本” 让孩子学会理财,半年后孩子不仅不再攀比,还主动提出用压岁钱资助贫困儿童。

三不管:给孩子锻炼生存肌肉

不管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事同事女儿 5 岁时,妈妈就教她自己整理书包。刚开始书本总是皱巴巴的,妈妈忍住没插手。半年后,小姑娘不仅能把课本分类摆放,还学会了检查作业。脑科学研究发现,自主解决问题的孩子前额叶皮层增厚 15%,这是大脑决策和自控的核心区域。

不管孩子之间的矛盾小区里两个男孩抢玩具打起来,双方家长立刻冲上去理论。李玫瑾说:“孩子的冲突是最好的社交课。” 建议家长在旁边观察,等他们自己解决。有个妈妈试过 “四步法”:让孩子先说出自己的感受,再听对方的想法,然后一起想解决办法,最后握手言和。几次之后,孩子们学会了用语言表达需求。

不管孩子的秘密10 岁的朵朵最近总躲在房间写日记,妈妈偷偷翻看被发现后,孩子整整三天没跟她说话。李玫瑾提醒:“秘密是孩子走向独立的标志。” 从教育学角度看,拥有个人秘密并能恰当处置,是责任感培养的重要环节。聪明的家长可以通过写信或睡前聊天,让孩子主动分享心事。

这些误区,你踩中了吗?

有人质疑:“这不就是对孩子冷漠吗?” 其实李玫瑾反复强调:情感在前,管教在后。就像那个警察爸爸,通过每周陪儿子打篮球,修复了亲子关系,让叛逆少年打开了心结。真正的 “不管”,是给孩子试飞的空间;真正的 “不惯”,是在爱里划清界限。

下次孩子哭闹时,试试先蹲下来抱抱他,再平静地说:“我知道你很难过,但哭闹解决不了问题。” 记住:3 分钟的拥抱>10 分钟的道理,蹲下来听>站起来教。当我们用 “五不惯三不管” 为孩子铸造品格钢骨、锻炼生存肌肉,就是在给他们一生的抗摔打能力。

育儿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需要智慧的马拉松。愿我们都能成为有远见的父母,在爱与规则之间找到平衡,陪孩子走向更辽阔的天地。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李玫瑾老师说的育儿要做到 “五不惯三不管” 是哪些?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