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孩子10岁前真正该卷的,只有这3件事。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前阵子和老友通话,她的声音听起来特别疲惫:

“我现在每天像个旋转的陀螺,下班就得带孩子赶场——钢琴课、绘画班、编程营,晚上还得盯着作业到深夜。”

我们就着孩子的教育里聊了许久,最后共同悟出一个真相:

一个孩子将来能走多远,过得好不好,从来不是奥数题做得快不快,钢琴过了几级。

那些10岁前悄悄种在性格里的种子,才是未来人生的密码。

1

别急着灌知识,先养出”内心有光”的娃

游乐场里常见这样的场景:玩具被抢就崩溃大哭,积木塌了就怒摔零件,作业不会做就撒泼打滚。

我们总说”孩子还小”,其实这是情绪管理能力亮起的红灯。

一个管不住情绪的孩子,就像揣着颗不定时炸弹。

在幼儿园抢玩具,小学和同学起冲突,中学因考试焦虑失眠——我见过太多聪明孩子,就因为这项能力缺失,在成长路上磕磕绊绊。

做父母的到底该怎么办?

既不能当孩子情绪失控时的”灭火器”,更不能做火上浇油的”助燃剂”,最好的角色是”情绪翻译官”。

记得大林有次心爱的玩具车掉了轮子,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我没说”哭什么哭,再买一个”,也没讲”男孩子要坚强”。

蹲下来抱住他时,我能感觉到小家伙身体都在发抖。

“妈妈知道,车轮掉了特别伤心,对不对?”

我轻轻拍着他后背,”这辆车是你最喜欢的,坏了肯定着急。妈妈要是丢了最喜欢的项链,也会难过的。”

大林在我怀里慢慢平静下来,抽噎着点头。

等他情绪平复些,我们一起翻出工具箱,花了半小时把轮子修好了。

后来他遇到类似情况,会自己说:”妈妈,我现在有点生气,需要冷静一下。”

看见,是治愈的开始。

当孩子的情绪被准确命名、被温柔接住,那股汹涌的负面能量就消解了大半。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给孩子递上”情绪工具箱”——我家就有个”冷静角”,放着大林喜欢的绘本和捏捏乐,他生气时会自己跑去待几分钟。

有时候我们也一起画画宣泄,或者去阳台大喊几声,这些都是他现在处理情绪的小妙招。

这种能力,是孩子面对未来风雨的”心灵铠甲”。

比多认识几个字、多背几首诗重要得多。

2

走出四方书房,去”浪费”宝贵时光

“我家孩子就知道玩手机!”

这是家长群里最常见的抱怨。

可我们有没有想过,是不是我们先剥夺了他们感受真实世界的机会?

美国有个机构做过调查,列出《孩子10岁前应该做的32件事》,没有一件和考试有关——在草地上打滚、捏泥团、爬树、追蝴蝶、采集松果、自己搞野餐……

这些看似”浪费时间”的事,恰恰在滋养孩子最珍贵的感知力和探索欲。

朋友家儿子的话让我印象深刻。

朋友正为奥数题抓狂,儿子却趴在窗台看蚂蚁搬家。

催促几次后,小家伙委屈地说:”妈妈,蚂蚁搬家比奥数有意思多了啊!”

对孩子来说,一片叶子的脉络、一只蜗牛的爬行、雨滴打在伞上的声音,都比书本上抽象的符号生动千百倍。

脑科学研究早证明,户外活动能促进大脑释放多巴胺,不仅带来快乐,更能提升专注力和学习效率。

那些在自然里疯跑过的孩子,大脑神经连接会更活跃。

大林幼儿园时有段时间总说”没意思”,我每周末2天都带他去公园。

我们躺在草坪上看云变成各种形状,比赛谁找到的四叶草多,用树枝在地上画画。

有次雨后,我们蹲在花坛边看蜗牛爬了整整40分钟,看它背着壳慢悠悠地从这片叶子挪到那片叶子。

现在的孩子太缺这种”无目的的时光”了。

不需要报昂贵的自然课,放学后在小区跑半小时,周末去公园捞蝌蚪,假期回乡下踩踩田埂——让阳光晒黑他们的脸颊,让泥土沾满他们的小手,让他们听见风吹过竹林的声音。

一个用身体丈量过世界的孩子,他的生命底色一定是明亮的。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阅读的力量。

如果说户外活动是拓宽生命的宽度,那阅读就是延展人生的深度。

从大林几个月大开始,我每天雷打不动给他读绘本。

最初他只会啃书撕书,后来会指着图片咿咿呀呀,现在已经能自己捧着《神奇校车》读半小时。

这个过程急不得,就像种一棵树,你看不见它的根在土里如何生长。

但某天清晨,你会突然发现它抽出了新枝。

为什么要让孩子阅读?

在这个短视频当道的时代,阅读是培养深度思考能力几乎唯一的途径。

双脚到不了的地方,书本可以;

眼睛看不到的世界,书本可以。

书里有恐龙时代的壮阔,有深海生物的奇妙,有古人的智慧,有远方的故事。

大林现在常说”妈妈你看,这就是书里讲过的!”

那种发现的喜悦,比考100分更让我欣慰。

打造家庭阅读角其实很简单:一个矮书柜,一盏暖光灯,每天半小时关掉电视手机的亲子共读时光。

这份宁静与美好,会成为孩子心里最温柔的角落。

3

别做”答案机器”,要当”提问高手”

最后这件事,是很多父母最容易忽略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想想我们是不是经常这样:

孩子问”这个字怎么念”,我们立刻回答;

孩子说”这道题不会做”,我们马上讲解;

孩子抱怨书包乱,我们一边数落一边动手整理。

我们总怕孩子走弯路,却不知这样做恰恰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机会。

习惯了被投喂答案的孩子,会慢慢失去自己寻找答案的动力。

心理学上的”习得性无助”,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当孩子发现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如父母”给答案”来得快,久而久之就会放弃尝试。

大林刚开始学系鞋带时,急得满头大汗。

我差点伸手帮忙,转念想起看过的育儿书,蹲下来问:”你觉得怎么系才能让鞋带不散开?”

他试了好几种方法都失败了,最后居然把两根鞋带打了个死结,得意地说:”这样就不会散了!”

虽然不是标准系法,但我还是为他鼓掌。

后来他在幼儿园学会了正确方法,回来兴奋地教我:”妈妈你看,这样才是最快的!”

把问题抛回去,是启动孩子思考的开关。

当孩子问”为什么天是蓝色的”,别急着百度答案,可以说”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当孩子说”这道题太难了”,试着问”你已经想到哪一步了?”

这些提问背后,是在告诉孩子:我相信你有能力自己找到答案。

当然,这需要极大的耐心。

有次大林问我”为什么月亮会跟着人走”,我们一起查资料、做实验,花了整整一个周末。

虽然耽误了我不少工作,但看着他眼里闪烁的好奇光芒,我知道这才是更重要的学习。

允许孩子犯错,是另一个重要课题。

大林第一次自己盛粥时洒了一地,站在那儿手足无措。

我走过去摸摸他的头:”没关系,妈妈第一次做饭还把鸡蛋炒糊了呢。我们一起想想怎么才能不洒出来?”

后来他发明了”贴着碗边慢慢倒”的方法,现在盛汤比我还稳。

孩子从错误中学到的,远比我们直接给的正确答案要深刻得多。

4

写在最后

养育孩子就像牵着蜗牛散步,我们总嫌走得慢,却忘了路边有蝴蝶蹁跹,有花草芬芳。

今天说的这三件事——情绪管理能力、感知探索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它们不像成绩单那样耀眼,也不能发朋友圈炫耀。

但这些看不见的”底层代码”,决定了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是崩溃还是坚韧,面对未知时是恐惧还是好奇,面对选择时是盲从还是清醒。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我们要做的,就是守护好这份珍贵的初心。

别再纠结孩子早认识几个字、多背几首诗了。

当他拥有强大的内心、探索世界的热情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将来遇到什么风浪,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晴空。

如果你也认同这样的养育理念,就把这篇文章转给身边焦虑的父母吧。

让我们一起,养育出内心丰盈、眼里有光的孩子。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孩子10岁前真正该卷的,只有这3件事。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