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嘟妈上周在小区遛娃时,看到超戳心一幕:5岁的米米蹲在花坛边,举着放大镜观察蚂蚁搬家。
妈妈站在旁边,每隔两分钟就催:”看够没?该回家写作业了!”米米仰起小脸:”妈妈,蚂蚁在搬家,它们是不是要下雨了?”妈妈皱着眉:”这有什么好看的?赶紧走!”孩子撅着嘴,一步三回头地被拽走了。
看着米米耷拉的小脑袋,嘟妈突然想起嘟宝小时候蹲在路边看蜗牛,硬是拉着我陪他等了半小时,看蜗牛爬过三片树叶——同样是观察,有的孩子眼里是”世界”,有的孩子眼里却是”浪费时间”。
硬核干货:双向成长的”4个秘诀”,让教育变成”双向奔赴”
【第一个秘诀:把”我说你听”变成”一起聊”——在对话中搭建”心灵桥梁”】
上周带嘟宝去公园,他指着天上的云说:”妈妈,那朵云像不像你烤的棉花糖?”我没有说”别瞎想”,而是蹲下来:”真的诶!那朵像不像爸爸的啤酒肚?”
孩子笑得直打滚,接着说:”妈妈,我觉得云是天空的玩具,它们在玩‘躲猫猫’!”现在他每天放学都会拉着我说:”妈妈,今天幼儿园发生了三件超有趣的事!”
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对话式教育”理论指出:平等的对话能激活孩子的”思考神经”。
就像朋友家7岁女儿小雨,有次问我:”阿姨,为什么星星会眨眼睛?”我没有直接说”大气折射”,而是说:”你觉得星星是在和我们玩‘眨眼游戏’,还是在偷偷看地球?”
小雨眼睛一亮:”肯定是想和我们交朋友!”现在她写作文总能用童趣的语言描述科学现象,老师夸她”有诗人气质”。
对话技巧:
✅用”你觉得…”代替”你应该…”(”你觉得云像什么?”)
✅重复孩子的话(”你是说星星在玩‘眨眼游戏’?”)
✅分享自己的感受(”妈妈觉得你的想法好有趣!”)
✅避免打断(”让妈妈听完你的想法”)
记住,能好好说话的家庭,孩子才会愿意说话!
【第二个秘诀:把”我教你做”变成”一起做”——在合作中培养”责任感”】
朋友家双胞胎的对比特别典型:哥哥总被妈妈逼着整理玩具,每次都哭着说”我不想整理!”弟弟却每天主动把玩具送回家,还骄傲地说:”我是玩具的‘小管家’!”
原来弟弟的妈妈会和他一起整理,边整理边编儿歌:”小汽车回家啦,嘟嘟嘟;积木宝宝睡觉啦,哐哐哐…”现在弟弟整理玩具时,还会哼着自己编的儿歌呢!
积极心理学中的”共同参与效应”指出:一起完成任务能增强孩子的”归属感”。
就像嘟宝学系鞋带,系了五次都没成功,急得直跺脚:”妈妈,我是不是很笨?”我没有说”我来帮你”,而是说:”我们来个‘系鞋带比赛’好不好?你系左脚,我系右脚,看谁先系好!”
孩子眼睛一亮,重新坐好。当他终于系好时,我夸张地说:”哇!你系得比妈妈还整齐!”现在他每天自己系鞋带,还会教小区里的小朋友:”像这样绕个圈,再钻过去!”
合作技巧:
✅把任务变游戏(”我们来比赛谁整理得快”)
✅分配具体角色(”你负责收积木,我负责摆书”)
✅及时肯定(”你摆的书真整齐!”)
✅允许”不完美”(歪歪扭扭的整理也是进步)
记住,一起动手的孩子,未来才会懂得担当!
【第三个秘诀:把”我懂你”变成”你懂我”——在换位中学会”共情力”】
上周在小区看到超暖心一幕:5岁女孩小美摔了一跤,膝盖擦破皮,哭着找妈妈。妈妈没有说”不疼不疼”,而是蹲下来说:”摔跤肯定很疼对不对?妈妈小时候也摔过,膝盖肿得像小馒头呢!”
小美抽抽搭搭问:”那妈妈哭了吗?”妈妈笑着说:”哭了呀,不过哭完就发现,原来摔跤也没那么可怕!”小美抹了把眼泪:”妈妈,我现在不疼了,我们继续玩吧!”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当孩子学会共情父母,他的”情绪调节能力”会提升40%。
就像嘟宝有次看我咳嗽,主动递来温水:”妈妈,你喝点热水会舒服点。”我问:”你怎么知道?”他说:”上次我咳嗽,你给我喝热水,我就舒服啦!”
现在他看到老人提重物会帮忙,看到小朋友哭会递纸巾,还会说:”他现在需要‘情绪抱抱’!”
共情训练技巧:
✅分享自己的经历(”妈妈小时候也…”)
✅引导孩子思考(”你觉得妈妈现在需要什么?”)
✅肯定共情行为(”你懂得关心别人,真棒!”)
✅创造共情机会(”奶奶腰疼,我们帮她捶捶背”)
记住,能共情父母的孩子,未来才会懂得爱别人!
【第四个秘诀:把”我为你学”变成”一起学”——在成长中保持”好奇心”】
邻居家爸爸的”硬核操作”让我特别佩服:45岁的他为了陪女儿学英语,报了成人英语班,现在能和女儿用英语对话。
有次女儿问他”butterfly”怎么拼,他故意说错:”b-u-t-t-e-r-f-l-y?”女儿笑着纠正:”不对不对,是b-u-t-t-e-r-f-l-y!”爸爸夸张地说:”哇!你比爸爸厉害多啦!”
现在女儿每天主动教爸爸英语,还说:”我要当爸爸的‘英语老师’!”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本质,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就像嘟妈学做手工,嘟宝当”小老师”:”妈妈,胶水要这样涂,不然会粘不住!”我故意说错:”是这样吗?”他着急地纠正:”不对不对!要画圈圈涂!”
现在他教我做纸飞机、折小青蛙,还会说:”妈妈,你学得真快,比我幼儿园同学妈妈厉害多啦!”
共同学习技巧:
✅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事(”我们一起学画画好不好?”)
✅让孩子当”小老师”(”你教妈妈折纸飞机吧”)
✅肯定孩子的进步(”你教得比老师还清楚!”)
✅分享学习乐趣(”和妈妈一起学,真好玩!”)
记住,一起学习的家庭,永远不会”代沟”!
写在最后:最好的教育,是”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嘟妈特别理解在”鸡娃”时代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焦虑。但我们要明白:教育不是父母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亲子双方的”成长”。
当我们放下”我是为你好”的执念,孩子反而会带着好奇的眼睛,和我们一起探索世界的美好。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把”我说你听”变成”一起聊”,把”我教你做”变成”一起做”,把”我懂你”变成”你懂我”,把”我为你学”变成”一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