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育儿新境界:情绪越来越不稳定,娃养得越来越好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养育孩子,我们经常提倡父母要情绪稳定——

不要轻易向孩子发脾气,否则会伤害孩子,破坏亲子关系。

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

对孩子成长而言,父母情绪稳定,确实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然而现实中,它却不是一件容易实现的事。

因为真正面对孩子,父母很难做到没脾气。

特别是当孩子不肯合作、故意添乱且屡教不改时,往往会令人非常恼火。

这个时候要求父母保持情绪稳定,确实有点难。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站在父母的立场,替你“松松绑”:

当孩子行为不当、态度不端,令你感到愤怒时,

你是可以向孩子表达愤怒的,它不是一件坏事。

为什么父母可以向孩子表达愤怒?

原因有三点:

① 愤怒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情绪。

对绝大多数人(包括父母)而言,

愤怒就像感冒一样,是一个周期性复发的麻烦。

有时候,它会因为一件小事突然出现,令人猝不及防;

尽管持续时间可能不长,但在爆发那一刻却异常强烈。

愤怒时,我们可能会失去理智,忍不住冲孩子大喊大叫、辱骂攻击。

而当这一切结束后,我们经常会感到内疚,心疼孩子,想做出改变。

可不久后,愤怒还是会袭来,令我们再次陷入情绪失控,攻击孩子……

也就是说,

我们可能不喜欢愤怒,却无法忽略它的存在。

我们即便很了解愤怒,也无法阻止它的发生。

② 压抑愤怒同样会伤害孩子。

有时为了不伤害孩子,父母会忍耐对孩子的愤怒。

压抑之下,可能会出现两个后果:

一是情感阻断——

当父母对孩子的某个行为感到不满时,

即便嘴上不说,也依然会从一些肢体语言呈现出来,

比如脸上笑容突然消失,对孩子说话语调变得尖锐……

二是被动攻击——

当父母强忍着对孩子的愤怒时,可能还会不自觉地出现被动攻击。

比如孩子提出一个需要,父母假装听不到,或找理由不满足孩子。

类似以上情形,孩子其实也会感到难受并困惑——

他能感受到父母的隔离,但却不理解父母为何会这样。

另外,

父母对愤怒的忍耐力是有限的,无论怎么忍,它迟早还是会爆发出来,

而且压抑得越久,它爆发的力度就越强,对孩子的冲击和伤害就越大。

③ 父母正确表达愤怒,可促进孩子成长。

如果父母能够重视对孩子的愤怒,并正确表达它,情况就会不一样。

9岁的彤彤放学一回到家,就冲妈妈大喊:“妈妈,你把我的泳衣放哪了?我要去游泳。”

听到女儿询问,妈妈突然感到一阵愤怒——

每次彤彤游泳回来,都会将泳衣扔地上不管不顾,

等想去游泳找不到泳衣时,她就会问妈妈要泳衣。

时间一长,妈妈逐渐感到不耐烦。

她可以压抑愤怒,像往常那样拿出泳衣给彤彤。

但这一回,她没有那样做,而是直接向女儿表达愤怒:

“我很生气,我真的很生气!

你的泳衣你从来不洗,总是要我替你去洗、去收拾。

你应该自己将泳衣洗好,这样你就可以快速找到它。”

当天晚上,彤彤游完泳回来,很自觉地将泳衣放进了洗衣机,洗干净晾干后收回了自己的衣柜。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

当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感到愤怒时,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出来,

既可以令父母得到情绪释放,也可以令孩子得到行为指引。

那么,面对孩子,怎样表达愤怒才是正确的呢?

它涉及三个步骤:

第1步:使用人称代词「我」。

当孩子不肯合作、故意添乱且屡教不改时,

比如,

早上叫他起床,他死活不愿爬起来;

刚收拾好房间,他一下子就弄脏了;

怎么教育都不听,总是犯同样的错……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用第一人称表达当下的情绪:

“我感到厌烦。”

“我非常生气。”

“我被激怒了。”

但切记不要用第二人称,不要对孩子说“你让我生气了”或“你把我激怒了”。

因为:

使用第一人称时——

我们更多是站在平等的位置,让孩子更了解我们,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而使用第二人称时——

我们更多是站在对立的位置,指责孩子,容易激发孩子的羞耻与恐惧。

第2步:客观描述当前事件。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在故意激惹父母,

而是他不知道父母的忍耐限度,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激怒父母。

就像前文的彤彤。

她经常将脏泳衣扔地上,更多是源于她个人习惯,而不是故意惹妈妈生气。

她并不知道妈妈对此不满。

所以在向孩子表达完愤怒以后,我们需要解释清楚愤怒的原因:

“我叫了五六次,你都不愿意起床。”

“我刚刚搞好卫生,你立刻弄脏了。”

“我讲述了很多次,你还一直做错。”

让孩子知道,我们是对他的某个行为感到愤怒,不是针对他这个人。

这样做有2个作用——

减少孩子因为不知情,不断重复不当行为;

避免孩子将愤怒范围扩大,进行自我攻击。

第3步:说出我们希望的行为。

我们向孩子表达愤怒,

不是为了指责或发泄,而是为了促进问题的解决。

也因此,在向孩子解释完愤怒的原因后,我们最好能直接说出希望他如何做:

“我希望在叫你起床时,你能够自觉地爬起来。”

“我希望在做完清洁后,你能够保持地板干净。”

“我希望在讲解题目时,你能够认真听,听不懂就问,把问题搞懂。”

给孩子提供切实可行的行为指引,让他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做,促进问题的解决。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

可以帮助父母有效地声明底线,释放愤怒;

但不至于令孩子感到害怕,破坏亲子关系。

同时它也可以作为一堂非常重要的课——

让孩子理解并体验到愤怒存在的合理性,并教会孩子如何正确地表达愤怒。

此后,当孩子对父母或者其他人的某些行为感到愤怒时,

他也可以用这三步骤表达愤怒,规避无谓的内耗和伤害。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

愤怒是一把双刃剑,可以促进孩子,也可以伤害孩子。

如前文所述,

当孩子的某些不当行为给父母造成困扰,令父母感到愤怒时,

父母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这份愤怒,可以促进孩子的成长改变。

那什么时候父母的愤怒会伤害到孩子呢?

就是当「父母表达出来的愤怒程度」跟「孩子行为造成的后果严重性」,二者不匹配的时候。

比如,

孩子游泳回来将脏泳衣扔地上,可能造成的结果是:

泳衣没有及时洗,要妈妈帮忙洗,下次又要妈妈帮忙找……

在这种情境下,

如果妈妈对孩子说——

“我感到不耐烦,有些愤怒,经常要替你洗泳衣、找泳衣,我希望你自己能够收拾好你的泳衣。”

这个愤怒的表达,是跟孩子当下的行为相匹配的,它不会伤害到孩子。

但如果,妈妈对孩子说——

“我要气死了,我要窒息了!次次都是我替你收拾残局,我希望你能自己做好事情,不要来问我。”

这个愤怒的表达,就超越了孩子的当前行为,也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容易给他造成压力和伤害。

因为:

孩子乱扔泳衣,会给妈妈添麻烦,但不至于令妈妈“气死、窒息”;

“次次都是我替你收拾残局”,这个说法明显有些夸张,以偏概全;

希望孩子一下子独立做好全部事情,这个要求也有些抽象、难达成。

也因此,在向孩子表达愤怒前,我们需要先问自己一句:

「我当前的愤怒程度」跟「孩子当前的行为」是否匹配?

如果匹配——

那就试着按照上文阐述三个步骤:

① 用第一人称「我」表达当下的愤怒;

② 描述当前事件,解释你愤怒的原因;

③ 说出我们希望的行为,告诉孩子如何做。

从中让孩子知晓你的忍耐底线,并指引孩子改正不当行为,促进问题的解决。

如果不匹配——

那就试着先按下“暂停键”:

“宝贝,我现在感觉有些难受,没办法回应你/帮助你。

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准备好了,我们再沟通,好吗?”

然后试着退回到一个安全空间,觉察自己的内在感受:

我遇到了一个事件,我感受到了内心极度的愤怒;

我接受事件的真实发生,我接纳愤怒的真实存在;

愤怒,是我情绪的一部分,它会升起,也会消散……

最后,试着把爱和关注带回给自己,轻轻地对自己说一声:

“你辛苦了,我看见你了。”

我们无法消灭愤怒;

但我们可以着手处理与它的关系,尽量不被它所奴役。

当然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

愤怒突然来袭,我们来不及按下“暂停键”,忍不住向孩子爆发了。

这个时候,也请先给自己多一点时间,等待愤怒慢慢平息;

然后再退回到一个安全空间,抚慰自己内在的疲惫与不安;

等自己真正平静下来以后,再去向孩子诚恳地道个歉:

“宝贝,对不起,我刚刚不应该向你发火,是我的错;

我会努力改正这一点,请你原谅我,并监督我,好吗?”

向孩子坦诚自己的错误与局限,表达愿意改正的决心;

并努力在愤怒再次来袭之际,做得比上一次更好一点。

如此,便已足够;如此,便已很了不起。

祝福你。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育儿新境界:情绪越来越不稳定,娃养得越来越好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