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以为他(她)会遗忘的时光,却不知会影响他(她)的一生。”
“宝宝三岁前有记忆吗?”
“宝宝三岁前的记忆都去哪了?”
“如果三岁前没有记忆,我的付出有意义吗?”
这可能是我们所有新手爸妈都会问的问题。
先说结论:
孩子在三岁前的记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也就是说,大概率,他在长大后不会记得三岁前的事。
那我们的爱还有意义吗?我们的付出都白费了吗?
我想说:我们的爱有意义,我们的付出也不会白费。
从神经科学视角:
虽然,负责记忆的海马体等部分在三岁前还未完全发育,而且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我们可以得知,0~2岁的宝宝的认知能力还在发展中,他们也无法用成熟的语言和思维方式组织和储存记忆。
(图片来自AI)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段时间内的经历没有意义,尤其是那些重复的情感体验会形成神经回路。
✅ 被及时回应的安全感 → 发展出信任他人的能力 。
比如在晚上图图从楼下刚回到家,因为门开着,看到楼道里有人,她会突然害怕的转向我,抱着我的腿,我也会马上把她抱起来,轻轻地拍着她的背,并重复的告诉她:“爸爸在,爸爸在……”这时她就会慢慢放下戒备,刚才的害怕也就“烟消云散”了,这时她就要“扑腾”着,不让我抱了,想去玩耍~✅ 拥抱抚摸的温暖触觉 → 促进催产素分泌,降低焦虑敏感度 。
比如,刚下完雨,我会把她带到楼下,时而牵着手跟她一起踩水,时而把她举高高让她脸部去接触带有雨水的树叶,而她也会闭着眼沉浸其中~
✅ 父母稳定的情绪状态 → 塑造孩子压力调节系统的基线。
比如在我的女儿,谢谢你,治好了爸爸的高血压说到,大人间的情绪状态,宝宝是很容易感知的,而且大人情绪不好的时候,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这会影响宝宝的“心”,从而可能会引发脾胃等一系列疾病问题。哈佛儿童发展中心研究调查显示:0-3岁经历的爱与忽视,会关联成年后抑郁风险、学习能力甚至慢性病发病率。
以上是从神经学角度进行分析得出,那么从心理学角度呢?
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跟踪200个家庭发现,婴儿时期及时得到回应的孩子,成年后人际关系满意度高出42%。
我们在超准的!测测你家宝宝属于哪种依恋型人格?原来真的会影响宝宝的一生!这篇文章容易得出:宝宝会有四种依恋类型,而心理学家也表示:三岁前形成的依恋模式,60%会持续到成年。
那么3岁前的养育方式和依恋类型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对成年后的影响又是怎样的?
另外,当你在鼓励她,为他欢呼时,殊不知,他接受到信号是:“爸爸妈妈笑了,是因为我的举动,她们笑了。”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当你被宝宝逗笑时,他会重复刚才的动作,想继续让你笑,为他欢呼。
这种从小时候就积累出来的自信,将成为未来应对挫折的心理盾牌。
那我们该怎么做,能让这一段经历超越“记忆”呢?
第一:用身体记忆代替语言记忆。
睡前陪睡时刻:有时妈妈哄不着就会叫我来哄,我会跟她玩“蹬车子”游戏,两个手轻轻地拉着她的腿,像蹬脚踏板一样,一上一下,而一旦我累的不行了,想停下来,刚安静下来的她示意我继续……
绘本陪读时刻:绘本中讲到小朋友睡觉前,会把裤子,袜子脱掉,我会指着她的腿和脚,并问她:“图图的裤子和袜子脱掉了吗?”如果她没脱,我会帮她脱掉。
阿贝贝:她喜欢狗和猫,我就给她买了一些对应的玩具—摸额头会坐下摇尾巴的狗,以及会连续发出三声“喵”叫的猫,而她,也会学着发出“汪,汪……”以及“喵,喵……”然后看了看我,便笑出声来了。
第二:给她随时随地的安全感。
找妈妈:如果她玩累了,用手会指出家的方向,同时会时不时的叫“妈妈”,这时我会问她:“是不是想回家了?想找妈妈了?”得到她肯定而又令人心疼的答复后,我就会马上行动。
好好告别:做完摇摇车,我都会让她跟摇摇车说“再见”,然后她就会不舍得挥了挥手,也会告诉她,下次我们再来坐~
每天早上上班出门时,如果她醒了,我会告诉她:“爸爸去上班了,下午陪你玩,再见~”
第三:让笑声充满她的世界。
听到她妈妈或者我放屁,她也会轻声地说一句:“卟~”,然后我就会用搞怪的语气问她,是谁放屁了?便用手指了指她胸前,是图图放的。她就会咯咯大笑,有时也会突然由坐着转变为躺下的状态,自顾自的在“卟”~
跟她玩躲猫猫,我会躲在窗帘后面,亦或是床后面,被她找到后,我便会说:“又被你找到了。”于是,在她的眼皮底下,继续转移到下一个藏匿点。
第四:爱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被记住,而是成为习惯和本能。
如果她以后遇到困难和挫折了,或者过不去的坎,她会知道家的大门永远向她敞开,父母永远为她兜底。
当他(她)为人父母时,她的深夜喂奶和日复一日辛苦的陪伴,会自然的成为下一代爱的呵护。
最后,我想说:
三岁前的爱如同深埋地下的根系,虽看不见却支撑整棵树的生长方向。当你某天看到孩子自然地分享玩具、跌倒后自己爬起、对流浪猫温柔说话时——那正是幼年吸收的爱,在破土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