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多人认为三岁以下的孩子太小,还谈不上教育。事实上,三岁之前的“育”更为重要,是心理抚养的关键期。
人们很容易提出质疑:一岁内的婴儿不是哭闹、吃奶就是睡觉,这种状态下怎么教育呢?其实,这是个误区。人们一直以为“育”只能用嘴给孩子讲道理,忽略了还可以通过动作和各种接触来进行,即“养”的过程本身就是育。在人出生后的每一天,给孩子任何的“接触”都是心理营养,是孩子未来的心理资本。
那么,人是通过什么来接触这个世界呢?眼、耳、鼻、舌、身。也就是说,人与外界发生联系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以此接收心理营养。这种营养直通大脑,积攒下来就是人的心理内容。
02
那么,什么是心理营养呢?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实验,叫感觉剥夺实验。
科学家有一种重要的素质就是喜欢“胡思乱想”。有一天,加拿大学者想到一个问题:如果让一个人吃饱喝足睡够,在基本的物质保障方面得到满足,但不给他任何与心理活动有关的刺激,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于是,他们就设计了一个感觉剥夺实验室,里面按日常生活所需布置好,有床可以休息,有椅子可以坐,有洗手间可以用。被试想吃什么都可以,有人从窗口递进来。但有个条件是被试要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还要戴上手套,把所有能引起感觉的外部刺激都降至最低限度。实验室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没有文字,被试只能一个人待着,不能跟人交流,也不能看书或电视。被试在里面待得时间越长挣得越多。他们招募了很多大学生。实验的大致结果是,被试平均待76个小时就出来了,熬过100个小时的人极少。
当被试出来以后,实验人员马上对他们进行心理检测,发现他们对光、声音等的刺激变得非常敏感,但在四五天之后能恢复正常。实验人员问他们为什么不在里面多待一会儿,言下之意他们有吃有喝还能挣钱。被试说刚进去时挺好的,吃饱了就躺着休息,睡醒了又接着吃,但两三天后就不行了,莫名感到烦躁,心神不宁,坐卧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感觉再待下去就要疯了,不得不出来。
03
感觉剥夺实验说明,人不是吃饱喝足就能满足的。人是天生的“心理囚徒”,在生命初期完全无能无助,不仅要依赖他人给予物质上的满足,还需要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即看到人脸、听到人声、被人拥抱和爱抚。抚养人的关心和照顾,是婴幼儿心理营养的重要来源。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人管,就相当于在感觉被剥夺的情况下成长。
可惜的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婴幼儿有这种心理上的需要。如果以为早年的抚养只是喂喂奶而已,那就大错特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