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6岁前,陪孩子做好3件事,上了小学,成绩优异,家长省心
你是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家孩子上小学后作业做不完,跟不上课程,我天天陪写作业累得半死”?作为一名从业20多年的亲子教育工作者,我见过太多家长挣扎在辅导孩子功课的泥潭里,痛苦不堪。
可我也见过那些轻松的家庭:孩子学习自觉,思维活跃,不用操心就能跟上课程进度。你猜怎么着?这些”省心娃”的父母,几乎都在孩子6岁前做好了”功课”!
真别等到孩子上学才后悔莫及!
幼儿阶段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你平时的陪伴方式,远比那些所谓的”早教班”重要百倍。
我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各位分享实打实的经验,帮你把握住孩子6岁前的三个关键点,让孩子日后学习轻松,你也能不当”陪读苦力”。
一、给孩子”深度陪伴”,别做”低头族家长”
前两天,我看到小区里一位妈妈带着3岁的女儿在玩滑梯。全程妈妈的眼睛就没离开过手机屏幕,孩子兴奋地喊:“妈妈,你看我!”那位妈妈头也不抬,随口应了句:“嗯,真棒!”
说实话,我心里咯噔一下。这种”假陪伴”,比不陪还要糟糕!因为它传递给孩子的潜台词是:“你不如手机重要”。
科学研究早就证明,0-6岁的孩子需要的是互动式陪伴。
你是不是也经常一边刷手机一边应付孩子?
先别急着否认,咱们都是普通人,都会累、都有工作压力。
但问题是——敷衍式陪伴对孩子的大脑发育伤害有多大,你知道吗?
我建议你每天腾出30分钟,完全放下手机,全身心陪孩子做这些事:
一起阅读绘本:别光读,要引导孩子讨论,问他”然后会发生什么”“你觉得主角为什么这样做” 互动游戏:像搭积木、拼图、角色扮演,这些能锻炼孩子的专注力和思维 日常对话:问问孩子今天发现了什么新鲜事,鼓励他用完整的句子表达
我隔壁老李家的儿子,现在上三年级,学习一直名列前茅。
老李告诉我,他没上过任何早教班,就是每天下班后会陪儿子玩半小时”你问我答”游戏。
问的内容五花八门,有时聊动物,有时聊天气,关键是让孩子学会观察和表达。
量不在多,在于精。哪怕只有半小时,但你的眼神、微笑和回应,都在告诉孩子:“你很重要,我在听你说”。这种感觉,会让孩子的大脑分泌多巴胺,促进神经元连接,比任何智力开发产品都管用!
二、别把”不许”挂在嘴边,放手让孩子探索
“别碰那个!” “小心摔倒!” “不要玩水会感冒!”
这些话是不是你的口头禅?
我有个朋友小张,两个孩子上同一所小学,老大学习提不起劲,老二却思维活跃,成绩突出。
问其原因,小张一拍脑袋:“可能是老大小时候,我什么都怕他弄坏,管得太严;老二时我工作忙了,反而让他自己捣鼓东西。
”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他们通过摸一摸、尝一尝、敲一敲来认识这个世界。当你过度保护、频繁喊”不”时,其实是在扼杀孩子的探索欲和创造力。
但我也知道,让孩子自由探索,家长得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你可以这样做:
创造安全环境:把危险品收好,给孩子一个可以放心探索的空间
改”不许”为引导:“不许碰花瓶”可以变成”我们一起来摸摸这片树叶” 允许犯错:孩子打翻水杯没关系,教他怎么收拾,比训斥更有价值
记得我侄女小时候,特别爱拆玩具。我妹妹没阻止她,反而给她准备了一些旧电子产品让她拆。现在上初中了,理科特别好,老师说她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在班上数一数二。
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它比任何智商都宝贵。一个经常被”不许”压制的孩子,慢慢会变得畏手畏脚,不敢尝试,这对未来学习是致命的。
三、给孩子情感加油站,培养”抗挫力”
前不久,我在辅导班看到一个一年级小男孩,做错了题就趴桌子上哭。老师告诉我,这孩子智商不错,就是受不了一点挫折,父母平时总替他摆平一切困难。
心理抗压能力,才是决定孩子将来学习成败的关键!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那些学习好的孩子,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坚持、最不怕困难的。这种能力从哪来?就是从幼儿时期父母的情感支持中培养出来的。
具体怎么做?我给你几个实用招:
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孩子哭了、闹了,别急着制止,先蹲下来说”我知道你很难过” 夸奖努力而非结果:别说”你真聪明”,而说”你真认真,一直没放弃” 示范面对挫折:当你做错事,大声说出”哎呀,我错了,我再试一次”
老王家的孙子,从小看着外向开朗,上学后遇到难题从不怕,老师特别喜欢他。
我问老王有什么秘诀,他笑着说:“也没啥,就是孙子做错事,我从不骂他,总是鼓励他再试。
有时候他不会的题,我会装作自己也不会,一起想办法,让他知道失败很正常,关键是不放弃。
”
情绪稳定的孩子,学习能力才能稳定发挥。你的每一次拥抱、每一次耐心倾听,都在给孩子的内心筑起一道坚固的墙,让他面对未来的挑战时不轻易崩溃。
别陷入”鸡娃”的误区,踏实陪伴才是王道
有些家长问我:“那要不要报早教班、学前班?”我的回答是:如果你把上面三点做好了,其他都是锦上添花。
前几天,我看到一位家长在朋友圈晒孩子的课程表:钢琴、英语、数学、围棋…恨不得把24小时排满。孩子才5岁啊,脸上哪有半点童真?我心疼得不行。
孩子不是项目,不是你焦虑的容器。幼儿阶段最重要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安全感、培养好奇心、掌握基本生活能力。这些,都是在日常陪伴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我有个学生家长,孩子现在上五年级,从不参加补习班,却次次考试名列前茅。
这位妈妈告诉我她的秘诀:“孩子小时候,我没给他报过一个班,但每天晚上都陪他玩半小时’找不同’游戏,培养观察力;吃饭时讲故事,锻炼语言;出门散步数台阶,培养数感。
这些看似简单的事,却让孩子的大脑得到了全方位发展。
家长们,醒一醒吧!与其把钱花在各种培训班上,不如把时间和爱花在孩子身上。高质量陪伴+自由探索+情感支持,这三样东西做到位,你的孩子上学后一定会让你省心。
记住,你现在付出的每一分耐心,都会在孩子上学后百倍回报给你。与其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自觉学习,不如从今天开始,放下手机,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问他:“今天想玩什么呀?”
别再拿”没时间”当借口,抽出30分钟,从现在开始,别让”如果当初我多陪陪他”成为你未来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