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怎样培养一个敢于表达的小孩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前天晚上,家里的气氛有点僵。

小外甥女因为一点小误会,觉得委屈极了,“砰”地一声把自己关进了房间,任谁敲门也不应。门外的我们,心都揪着。怕她一个人在里头越想越难过,哭得更厉害,更不愿意出来。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我想了个办法让她打开了门。走到她面前,轻轻对她说:

“你现在感觉好一点了吗?姨妈买了你最喜欢的薯条、鸡翅,带回来想和你一起吃呢。”

“还记得你昨天跟妹妹说的话吗?你说生气哭脸会让身体受伤,对不对?”

“来吧,勇敢一点走出来。大家其实没有特别在意你躲在房间里做什么,他们以为你只是在安静休息呢。”

她张着红红的眼睛看着我,接过了妹妹递过来的鸡米花。在我的鼓励下,那个小小的身影,带着点犹豫,终于走了出来。那一刻我明白,孩子需要的,往往不是催促,也不是长篇大论的道理,而是一个被理解的台阶,一个让她觉得安全、可以重新连接世界的出口。她心里想出来,只是需要一点勇气和确信——确信走出来不会被异样的眼光包围。

每一次孩子成功的表达,哪怕只是鼓起勇气走出房门,或者清晰地说出“我不开心”,都是对他们自信心的一次宝贵滋养。怎么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更敢说、更愿意说呢?这些年,我摸索着,觉得有三件事特别重要。

一、找对需求:看见孩子没说出口的话

孩子不敢表达、或者表达受阻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信号”。可能是突然沉默不语,眼神躲闪;可能是像小外甥女那样把自己关起来;也可能是不停地闹别扭、发脾气。这些时候,他们心里其实憋着话,只是不知道怎么说,或者害怕说出来不被理解、甚至被批评。

01.看懂那些“无声的呐喊”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很多孩子的情绪问题,根源就在于他们没能顺畅地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比如,一个在游乐场突然紧紧抱住妈妈大腿不肯去玩的孩子,可能不是“胆小”,而是被陌生环境或某个特定的事物吓到了,需要妈妈先理解他的害怕,而不是说,别怕。

02.像侦探一样,温和地“破案”

想起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小时候的故事。她和妹妹抢糖吃闹别扭时,她妈妈没有简单呵斥或各打五十大板,而是要求她们必须面对面,看着对方的眼睛说:“我知道你不高兴,因为我吃了最后一根棒棒糖。” 这个简单的动作,就是在帮她们识别并表达出冲突的核心需求——被尊重、被公平对待。很多时候,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帮孩子,有时也帮我们自己理清,那团乱糟糟的情绪背后,到底是什么需求没被满足?是觉得委屈了?害怕了?还是想要关注?

03.创造“说出来很安全”的氛围

主持人杨澜在一次分享育儿经验时,特别强调这一点。她不会强迫孩子在生人面前表演,但会细心创造机会朋友聚会时,她会自然地给孩子一个“舞台”:“宝贝,这位是王阿姨,她也很喜欢看书,你可以跟阿姨说说你最近看的那本有趣的书吗?” 当孩子生气闹情绪时,她会蹲下来耐心引导:“你看起来很生气,能告诉妈妈是什么事情让你这么不高兴吗?你说出来,妈妈才能明白,才能帮你呀。” 的确,“表达”只有在孩子觉得安全、被接纳的环境里,才能真正发生。家长需要给孩子创造这样的安全环境。

二、用心倾听:你的耳朵,是孩子声音最好的“回音壁”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听,其实心里可能已经在想怎么“教育”孩子,或者急着给出解决方案了。真正的倾听,是放下自己的评判和预设立场,全然地接收孩子传递的信息,无论是语言还是情绪。

01.“复述”的魔力:让孩子知道“我听到了”

这招在孩子有情绪或者发生冲突时特别管用。哈佛大学的一项沟通研究发现,仅仅是准确地复述对方的感受和观点,就能让沟通的有效性大大提高。我特别喜欢的一本书《向前一步》作者谢丽尔·桑德伯格也特意写到职场中的这点——“重复对方的观点可以把分歧明晰化,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同样可以运用在孩子身上。

比如,孩子哭着跑来说:“同桌抢走了我最喜欢的橡皮!” 比起立刻说“别哭,再买一块”或者“你要学会分享”,不如先蹲下来,看着他说:“哦,你最喜欢的橡皮被同桌拿走了,你现在一定又生气又难过,对吗?” 孩子听到你准确地说出了他的感受,会立刻觉得“啊,妈妈爸爸真的懂我!” 情绪往往就平复了一大半。这就是情感上的“被看见”,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像我对着门里的小外甥女,重复她昨天自己说过的道理生气伤身,也是在告诉她:“姨妈记得你说的话,我理解你现在的状态。”

02.留白,让孩子的声音讲出来

倾听不仅仅是听孩子说了什么,还要有耐心等待他们组织语言、鼓起勇气说出来。德国大文豪歌德的父亲,每天清晨带着小歌德在森林里散步,一起背诵诗歌,让大自然的声音和语言的韵律滋养孩子的心灵。而歌德的母亲给他讲故事时,常常会在关键处停下来,微笑着问:“然后呢?你觉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这些刻意的停顿和留白,就像肥沃的土壤,让小歌德的想象力、组织语言和表达的能力,自然而然地生长、壮大。

我在家和女儿聊天、读绘本时,也经常用一些这样的“停顿”,给孩子留出思考和表达的空间。特别想分享的,家长们不要一次性把自己的观点输出给孩子哦,孩子们会觉得有“压力”,下次就会慢慢把交流变成“交任务”啦。

三、勇敢鼓励:掌声,比“纠正”更能滋养表达的勇气

当孩子终于开口表达,尤其是那些天马行空、甚至在我们看来有点“傻气”的想法时,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立刻纠正“不对”?还是先给一个大大的鼓励?

01.为“特别”用力鼓掌

我特别喜欢短跑运动员吴艳妮,她的纪录片中,她妈妈、姨妈们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记者谈及她化妆参赛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质疑,她坦然道:“我化妆是因为享受比赛,输了也要美美的,赢了就是漂亮的胜利!”而其实,化妆的事情是她妈妈鼓励的,而面对网络上各种谩骂,她的姨妈们都化身“水军”为她反驳。吴艳妮的自信贯穿于她的赛场内外,这份不被外界噪音干扰的底气,是家庭对她每一个选择的支持和鼓励,家人们给她的底气塑造了吴艳妮“不被定义”的锋芒。

02.幽默感是最好的驱动力

我有一个“妙招”:当孩子说出一个特别天真或者俏皮的想法时,我就会开怀大笑,然后饶有兴趣地和孩子讨论下去。陪蛋糕看书时,我们经常笑作一团,有时笑得肚子都痛。这种轻松、充满笑声和接纳的氛围,孩子觉得表达是件快乐的事,而不是充满压力的任务。所以,每次阅读后的刻意提问,她非常愿意说出那些可能有点“不一样”的想法。

表达的最高境界,不就是能把自己的想法,甚至快乐,传递给他人吗?

03. 允许“试错”,过程比完美重要

鼓励,也意味着对孩子表达过程中出现的词不达意、逻辑不清甚至小错误,给予更多的包容。就像孩子学走路会跌倒,学说话也需要一个过程。过分追求表达的“正确性”和“完美”,反而会扼杀表达的欲望。重要的是孩子愿意尝试、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的那份勇气。我们可以温和地引导、示范,但不必急于打断和纠正。

/

看着小外甥女走出来和小伙伴们大口吃美食,还跟舅舅开玩笑,我心里暖暖的。那个曾经缩在房门后的小女孩,正在学习勇敢地迈出情绪困境。我悄悄地在她耳后说:“mini菜,大家其实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在意对吧?下一次遇到这种情况,要更勇敢哦。”她腼腆的点了点头。

培养一个敢于表达的小孩,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秘诀。它藏在每一次我们蹲下身,真正“听见”他们心声的耐心里;藏在每一次我们忍住纠正的冲动,先为他们的勇气和想法用力鼓掌的欣赏里;更藏在每一次我们像侦探一样,努力理解他们那些未曾说出口的需求的温柔里。

当孩子的每一点表达的火花,都能被我们用心接住、小心呵护,那份被理解、被尊重的安全感,就会成为他们未来敢于在任何人、任何场合面前,清晰、自信地发出自己声音的最坚实底气。这份底气,比任何具体的技能,都更能陪伴他们走得更远。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怎样培养一个敢于表达的小孩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