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家长教育孩子,常陷入“争输赢”的怪圈:让孩子好好学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孩子偏就没有如期所望,家长却因此破防了——这种“我必须证明我说的才是对的”的心态,正是教育里的拧巴。
可回想我们最初教孩子学走路时,完全不是这样。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他要自己爬,要站起来,要自己爬楼梯、跳台阶,我们虽担心却不会硬拦,只在旁边轻声:“别怕,妈妈在”“摔了咱再起来”。
他摔了站稳,我们比他还激动;成功了,我们眼睛发亮地夸“真棒”。
这时候的教育,没有输赢,只有陪伴和信任。
其实所有育儿问题,都能套进“学走路”的场景里。
孩子想按自己的节奏学骑车,我们怕摔就强行规划路线,甚至诅咒“你不听我的就会摔”,这和学走路时硬要孩子“必须按我期望的方式行走”没有区别。
我们当父母真正该做的,是像教他走路那样:相信他自己能学会走路,给足信任,给适合的工具(比如带辅助轮的车),鼓励尝试,摔了不指责,成功了真心欢喜。
每位家长天生都具备符合规律的教养能力,为什么我们忘了这种本能的教养方式?
因为我们心里没了“孩子终会走路”的笃定,总焦虑“他现在走不稳是不是输在起跑线”“必须达到某个标准才算成功”。
这份焦虑,本质是我们自己没达到某个标准的恐惧在作祟——当家长开始焦虑孩子是否达标,其实是自己在焦虑“我是不是好父母,孩子听了我的变优秀了,我才是合格的父母”。
本质上,这是家长自己的人生课题。要做的,是看见这份恐惧,关怀它,而不是通过控制孩子来消除。放下“必须赢”的执念,像教走路那样信任孩子,他会走得更稳,我们也会更轻松。
毕竟,孩子终会走路,也终会成长,而我们要做的,不过是陪他走这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