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如果你总觉得陪孩子太累,请看看这篇文章!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有位妈妈在后台留言,文字里写满了疲惫和无奈:

“我真的已经尽力了,可每天陪孩子,我都感觉快被榨干了。陪他写作业要忍着火气,陪他玩游戏要绞尽脑汁讲故事,还要笑着应对他无休止的‘为什么’,我真的好累。明明很爱他,可有时候也想一个人静静,连这点想法都让我觉得内疚。”

这条留言,看得我鼻头一酸。

太多父母,不是在陪孩子的路上彻底崩溃,就是在崩溃边缘反复横跳。

他们不是不爱孩子,而是太用力了。

他们不是不想陪伴,而是太想陪得“有意义”。

他们不是能力不够,而是忽略了一个残酷的事实:

陪伴孩子,最累的不是时间,而是情绪;不是任务,而是压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为什么陪孩子这么累?累在哪儿?又该如何缓解这种深不见底的疲惫感?

01

我们太想把“每一分陪伴”都用来教孩子点什么

很多父母在陪孩子时,是“带着任务”陪的。

陪孩子玩积木,不是为了放松,而是想着“能不能让他多动手”;讲故事前,还要顺便讲个道理,教育一下“你看这个小猪多懂事”;带孩子去公园,也想着能不能顺便学点植物知识、认识颜色……

这种“效率型陪伴”,其实给自己套了个无形的枷锁。

因为孩子并不按计划成长。他可能今天想玩泥巴、明天只想发呆,或者三分钟热度什么都不想做。

而我们一旦觉得“陪了却没收获”,就会焦虑、烦躁,甚至开始否定自己:“我是不是陪得不够好?”

其实,真正的陪伴,不是时刻都得教育他什么,而是——我在,你在,我们心贴着心,就足够了。

就像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所说:“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完美父母,而是足够好的父母。”

02

我们不是陪孩子,而是“陪情绪”

你以为你陪的是孩子,其实你是在陪一大堆情绪:

当孩子不吃饭时,你要忍住想吼的冲动;当他一遍遍问“为什么”时,你得努力装出耐心;当他耍赖、哭闹、挑战规则时,你还得“冷静讲道理”……

最让人崩溃的,是那种“我已经尽力了,你怎么还不听话”的无力感。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情绪劳动”,意思是指人为了完成社会角色,必须控制内心真实情绪、表现出“合适情绪”的过程。

而父母,尤其是妈妈,是情绪劳动最重的角色之一。

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说:“育儿是一项全身心的情绪投资,它对人的消耗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所以别责怪自己“为什么陪娃会累”,那是因为你每分每秒都在压抑、调节、克制自己的情绪,累,是必然的。

03

我们太想成为“完美父母”,结果把自己逼疯了

你是不是也曾在深夜刷育儿号、买教具、学正面管教、背绘本技巧?

你是不是也常常在孩子面前不敢犯错,努力把自己打造成“温柔又坚定”的模范父母?

但现实却总是打脸:

你想好好引导,他却偏要顶嘴;你想多陪伴,他却只想看电视;你想正面管教,可三秒后你就忍不住吼了……

理想中的“育儿”像电影,现实中的“育儿”像纪录片。

心理咨询师李雪说过一句特别扎心的话:“父母最大的痛苦,是明知道应该怎么做,却做不到。”

因为我们不是“育儿机器人”,而是一个有情绪、有疲惫、有局限的人。

想明白这点后,你才会知道:

孩子不需要你完美,只需要你真实、稳定,和他一起跌跌撞撞、慢慢成长。

04

陪孩子累,是因为我们太少“陪自己”

当我们把全部的时间精力都献给了孩子,慢慢地,我们会丢失自己。

你可能已经很久没看完一本喜欢的书、很久没见朋友、很久没认真吃顿饭、洗一次头都得抓紧时间……

一位妈妈说:“自从有了孩子,我的生活像被榨干了。好像我变成了一个‘功能人’,只负责照顾、教育、做饭、哄睡。”

但问题是,一个空掉的壶,是倒不出水来的。

你越是忘了自己,越是无法真正温柔地陪伴孩子;你越是失去了内心的丰盈,越容易在鸡毛蒜皮里崩溃。

作家亦舒说:“一个人不能将全部的爱与热情都投注在一个人或一件事上,那样会被掏空。”

育儿的第一课,不是学会怎么对孩子好,而是学会怎么对自己好。

你若自在,孩子才会松弛;你若丰盈,家庭才会有光。

05

我们想控制孩子的一切,却忘了他们只是“孩子”

孩子打翻水杯、到处乱跑、磨蹭吃饭、哭闹发脾气……这些在我们眼里可能是“故意捣乱”。

可在他们的成长路径上,这些本就是必经的“学习阶段”。

他们不会表达情绪,只能哭;他们不会管理时间,只会拖;他们不会察言观色,只会坚持自己。

而我们却总希望孩子一口气跳过所有“本应有的混乱期”,变得“听话、懂事、高效、礼貌”。

于是,控制、焦虑、唠叨、急躁,接踵而至。

但越控制,关系越疏离;越焦虑,育儿越痛苦。

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说:“孩子的每一次崩溃,都是他们向我们发出‘请帮帮我’的信号,而不是‘故意惹你生气’。”

真正放下控制欲,理解“孩子就是孩子”,我们才能轻松很多。

写在最后

陪孩子,真的很累。

不是因为孩子不乖,不是因为我们不爱,而是因为——我们太用力、太焦虑、太压抑、太自责。

养育本就是一场修行。

它既让我们暴露最脆弱的情绪,也迫使我们面对自己最深的恐惧和缺失。

但请记住:

你并不需要成为那个“永远耐心、永远不发火、永远温柔”的父母,你只需要在累的时候,允许自己歇一歇,哭一哭,然后告诉自己:

“我已经够好了。”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如果你总觉得陪孩子太累,请看看这篇文章!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