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在辅导作业时忍不住提高音量,看着孩子委屈的眼神又暗自后悔?
是否在孩子哭闹时下意识说“再哭就不要你了”,事后却想起自己小时候最害怕听到这句话?
养育孩子的路上,我们总在寻找正确的方法,却常常忽略了最朴素的答案:
去做你小时候需要的那个大人。
01
先回忆自己,再理解孩子
朋友曾向我倾诉育儿困境:
5岁的女儿总爱发脾气,稍有不顺就哭闹打滚。
她试过讲道理、冷处理,甚至忍不住训斥,却发现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大。
我问她:
“你小时候发脾气时,最希望爸爸妈妈怎么做?”
她愣了很久,慢慢说:
“我小时候打碎了碗,吓得直哭,我妈没骂我,只是抱了抱我说‘没事,下次小心’。那一刻我觉得特别安心。”
我们都曾是孩子,那些被忽视的委屈、被否定的感受、被强迫的无奈,其实都藏在记忆深处。
当孩子哭闹时,不妨回忆自己小时候哭闹的原因:
是害怕犯错?
是渴望关注?
还是无力表达需求?
孩子的行为背后,往往藏着和我们小时候相似的心理需求。
做线下分享的时候,有位妈妈分享过这样的经历:
儿子总拒绝独自睡觉,每晚都要她陪着。
她起初觉得是孩子太依赖,直到某天想起自己小时候怕黑,爸爸每晚都会坐在床边给她讲故事,直到她睡着。
后来她也开始给儿子讲故事,握着他的手直到他安心入睡,孩子的抗拒渐渐消失了。
当我们用自己小时候渴望被对待的方式对待孩子,很多难题会迎刃而解。
02
把“没做到的”变成“现在能给的”
小时候被父母严格要求“不许哭”的家长,往往更容易对孩子的眼泪失去耐心;
小时候总被拿来和别人比较的家长,可能会不自觉地对孩子说“你看别人家孩子”。
这些无意识的行为,其实是把自己童年的遗憾延续给了下一代。
而合格的父母,会主动打破这种循环——
把自己小时候没得到的理解、尊重和包容,变成现在能给孩子的礼物。
一位爸爸曾说,他小时候考试没考好,回家永远是劈头盖脸的批评,以至于他后来特别害怕失败。
有一次儿子数学考了60分,低着头不敢说话,他深吸一口气,蹲下来对儿子说:
“爸爸知道你已经很努力了,我们一起看看哪里错了,下次加油好不好?”
儿子突然红了眼眶,扑进他怀里说:
“爸爸,你真好。”
他后来发现,儿子反而对学习更上心了,因为他知道失败不可怕,背后有支持。
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愿意反思的父母。
你小时候渴望被肯定,就多对孩子说“你做得很好”;
你小时候渴望自主选择,就给孩子“穿这件衣服还是那件”的权利;
你小时候渴望被倾听,就放下手机认真听孩子讲学校的趣事。
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会在孩子心里种下安全感的种子。
03
用“小时候的渴望”做育儿指南针
育儿路上最纠结的时刻,往往是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孩子要买玩具该不该答应?
孩子不想分享要不要强迫?
孩子犯错要不要惩罚?
这时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小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时,心里最希望大人怎么选?
答案往往就在其中。
孩子在商场哭闹着要买玩具,很多家长要么妥协买下来,要么强硬拉走。
如果你回忆小时候,会发现自己哭闹要玩具时,可能并不只是想要玩具本身,而是渴望被理解“我真的很喜欢这个玩具”。
有位妈妈的做法很温暖:
她蹲下来对孩子说:
“妈妈知道你很喜欢这个恐龙玩具(认可感受),但我们今天的预算是买绘本(明确规则),如果下个月你表现好,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奖励(给出期待)。”
孩子虽然有点失落,但知道妈妈理解自己,慢慢就平静了。
面对孩子的错误也是如此。
小时候不小心犯错被严厉惩罚的人,更能明白“犯错后需要的不是指责,而是如何改正”。
当孩子打翻牛奶时,比起“你怎么这么笨”,蹲下来一起收拾,说“下次我们可以慢慢倒,妈妈教你”,更能让孩子学会责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自己小时候渴望的“解决问题的支持”,代替“发泄情绪的指责”,才是真正的教育。
↑插图为记录女儿学会脱衣服时的顺序
04
成为“理想中的大人”,也是自我治愈
其实,“做小时候需要的那个大人”,不仅是对孩子的负责,更是对自己的治愈。
有位妈妈曾告诉我,她小时候总被妈妈否定“你不行”,导致她长大后极度不自信。
有了女儿后,她刻意对女儿说“你试试看,妈妈相信你”。
看着女儿越来越勇敢,她突然发现自己也变得更自信了。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童年的过程。
那些曾经的遗憾,会在我们给予孩子爱的时候得到弥补;
那些曾经的委屈,会在我们理解孩子的时候得到释怀。
当你成为孩子需要的大人时,其实也在成为更好的自己。
05
写在最后
育儿没有捷径,但有方向。
把自己活成小时候渴望的样子,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从今天起,做那个会蹲下来听孩子说话的大人,做那个会把“没关系”挂在嘴边的大人,做那个会告诉孩子“我永远爱你”的大人。
因为你小时候需要的温暖,正是孩子现在最需要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