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一个孩子最大的能力:静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前几天带女儿去公园玩,碰到个特别有意思的场景。几个小朋友在沙坑里堆城堡,有个小男孩蹲在角落,不吵不闹,专注地用小铲子把沙子一点点压实。

其他孩子跑来跑去,他连头都没抬,直到堆出个像模像样的“小山丘”,才抬头冲妈妈笑,眼睛亮得像星星。那一刻我突然想,咱们总说孩子要“聪明”“活泼”“会社交”,可有没有想过,“静”其实才是孩子最珍贵的能力?

那些“坐不住”的孩子,背后藏着多少父母的焦虑?

咱们当父母的,谁没为孩子的“坐不住”头疼过?幼儿园老师反馈“孩子上课总乱跑”,小学老师说“写作业磨蹭”,家里更是“一分钟都闲不住”——刚坐下就抠手指,刚写两行字就要上厕所,玩具扔得满地都是。

我有个朋友,孩子上小学二年级,每天写作业都要“全家总动员”:妈妈在旁边盯着,爸爸举着戒尺,奶奶端着水果,可孩子还是写两行就抬头问“几点了”“能玩了吗”。朋友急得直掉眼泪:“这孩子怎么一点都静不下来?以后可怎么办?”

其实啊,孩子的“静不下来”,很多时候是咱们“急”出来的。现在生活节奏快,咱们总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三岁学英语,五岁学钢琴,七岁学奥数,连玩都要“有目的的玩”——搭积木要“培养空间感”,画画要“开发创造力”。

孩子被推着往前走,心里慌慌的,自然“静”不下来。就像一棵小树苗,刚发芽就被拔着往上长,根都扎不稳,怎么站得直?

更可怕的是,有些父母会用“批评”逼孩子“静”。孩子写作业磨蹭,咱们就吼:“你怎么这么没耐心?”孩子玩玩具乱扔,咱们就骂:“你怎么这么没规矩?”可咱们忘了,孩子的“静”,不是被骂出来的,而是被“允许”出来的。就像小溪流,你硬堵着它,它只会溅起水花;你给它空间,它才会慢慢流淌,最终汇成大海。

心理学说:“静”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心理基础”

咱们总说“静能生慧”,可不是随便说说。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能“静”下来,大脑才能更好地发育。比如孩子专注搭积木时,大脑的“前额叶皮层”(负责注意力、自控力的区域)会特别活跃;孩子安静看书时,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负责创造力、想象力的区域)会悄悄工作。就像一台电脑,只有“静”下来,才能高效处理信息,不然一直“卡顿”,怎么运行得动?

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说过:“孩子需要‘安静’的时间,去观察、去思考、去内化。”她发现,那些能“静”下来的孩子,往往更善于解决问题,更有创造力,情绪也更稳定。“静”不是“不动”,而是“内心有秩序”——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该专注,什么时候该放松,这种能力,比“考100分”珍贵多了。

我有个表姐,孩子从小就“静”得下来。两岁时能蹲在花盆前看蚂蚁搬家半小时,五岁时能自己安静拼拼图,现在上初中了,学习从来不用父母操心,还自己写了本小说。

表姐说:“我从来没逼他‘静’,就是允许他‘慢’——他想看蚂蚁,我就陪他看;他想拼拼图,我就给他空间。时间久了,他自己就‘静’下来了。”“静”的能力,就像一颗种子,需要咱们给它“土壤”“阳光”和“时间”,才能慢慢发芽。

3个“硬核”方法,帮孩子练出“静”的能力

那咱们当父母的,到底该怎么帮孩子练出“静”的能力呢?伊可妈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了3个方法,爸爸妈妈们可以试试。

方法1:给孩子“专属安静时间”,哪怕只有10分钟

现在孩子的生活太“满”了——上课、写作业、学特长、玩手机,连玩都要“打卡”。咱们可以每天给孩子留一段“专属安静时间”,比如饭后半小时、睡前15分钟,告诉孩子:“这段时间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但不要打扰别人,也不要被打扰。”

孩子可以看书、画画、搭积木,甚至发呆。“专属安静时间”就像给孩子的“心灵充电”,让他学会“和自己相处”,慢慢就能“静”下来了。

我有个邻居,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以前写作业总磨蹭。后来邻居每天给孩子留20分钟“安静时间”,让孩子自己安排。刚开始孩子坐不住,5分钟就要喊妈妈;后来慢慢能坐10分钟、15分钟,现在写作业效率高多了。邻居说:“原来不是孩子‘静’不下来,是他从来没机会‘静’。”

方法2:用“游戏”代替“说教”,让孩子在玩中“静”

孩子天生爱玩,咱们可以利用这一点,用“游戏”帮孩子练“静”。比如和孩子玩“木头人”游戏,谁先动谁输;或者玩“找不同”游戏,让孩子安静观察图片;甚至可以玩“正念呼吸”游戏——和孩子一起闭上眼睛,数自己的呼吸,看谁能数得更久。游戏就像“糖衣”,把“静”的能力包在里面,孩子吃得开心,自然就学会了。

我女儿小时候特别爱动,我就和她玩“安静小侦探”游戏:我们蹲在窗边,看谁能最先发现“小鸟飞过”“树叶动了”“小狗跑过去”。刚开始她总急着喊“我看到了”,后来慢慢能安静等,现在甚至能发现“蚂蚁排着队走”。游戏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帮孩子学会“专注”“观察”“等待”——这些都是“静”的能力。

方法3:父母先“静”下来,孩子才会“静”

咱们总说孩子“坐不住”,可有没有想过,咱们自己是不是也“静”不下来?孩子写作业时,咱们在旁边刷手机、看视频,声音开得老大;孩子想和我们说话,咱们一边回微信一边“嗯啊”应付。孩子的“静”,是从咱们身上“学”来的——咱们安静看书,孩子就会模仿;咱们专注做事,孩子就会观察。

我有个朋友,以前总抱怨孩子“没耐心”,后来她发现自己每天回家就抱着手机,孩子自然也坐不住。后来她每天留半小时“无手机时间”,和孩子一起看书、拼图、做手工。

现在孩子不仅能安静坐半小时,还会提醒她:“妈妈,你的手机呢?不是说好今天不玩吗?”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咱们“静”下来,孩子才会“静”下来。

伊可妈的心里话:“静”是孩子一生的礼物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咱们当父母的,总想给孩子最好的——最好的学校、最好的玩具、最好的机会。可有时候,咱们忘了,“静”的能力,才是孩子一生的礼物。它能让孩子在浮躁的世界里保持清醒,在困难面前保持耐心,在孤独时保持从容。

最后,伊可妈想和大家分享一句话:“静水流深,智者无言。”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条小溪,不需要总是“奔腾向前”,偶尔“静静流淌”,反而能看见更美的风景。咱们不用逼孩子“快”,而是要陪他“慢”;不用骂他“静不下来”,而是要给他“静”的空间。这样,孩子才能带着“静”的力量,走向更远的未来。

愿咱们的孩子,都能在“静”中成长,在“静”中发光,成为那个“内心有秩序,眼里有光芒”的人。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一个孩子最大的能力:静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