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公园游乐场,真是个小社会。我天天带娃去那儿玩,见得多了,发现两种老人带娃的样子差别特别大:有的老人和孩子玩得特别开心,笑声不停。有的却像和孩子不在一个世界,很少互动。
昨天看到一个奶奶和她的孙子玩石头剪刀布,她输了直拍大腿说:“奶奶年纪大了,脑子不好使了,还是你的办法多。”孙子连忙说:“奶奶,这次我出石头,你出布,我让你赢一回。”多温馨的画面呀!
可旁边长椅上另一位老人,从我们来起到走,一直低着头刷手机,声音开得老大。孩子摔跤哭着喊帮忙,他头都不抬就说:“自己爬起来,别娇气。”那孩子玩什么都是自己一个人玩,爷爷也不参与进来,他心里肯定也空落落的。
哈佛大学跟踪了500个隔代育儿的家庭,研究发现:被“积极互动型老人”带大的孩子,3岁时语言推理能力比普通孩子高17%左右,社交自信度也高23%左右!所以说,“老人带娃灵不灵”,不在于学历多高、家里多有钱,关键是日常带娃时的那些育儿智慧!
一、能带出机灵孩子的老人往往具备这四种特质,你家老人具备几种?
1. “装傻充愣”型老人:答案不重要,好问题才关键!3-6岁的孩子,大脑正在快速发育,这时候“开放式提问”能让他们的思维更活跃。
“装傻”小技巧:把你不应该这么做可以“换成”宝贝你再想想还可以怎么弄更好呢?
孩子求助时,先说:“宝贝,爷爷/奶奶也不太会,咱一起研究一下,再不行就查查资料。” 故意露出小小的为难:“宝贝,奶奶这里不会弄了,你帮我弄一下呗。”
研究发现,这样子带孩子可以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少有40%左右。这类孩子遇到事儿不会先哭,常常会说:“别气馁,我们再想想办法。!”
2. “爱折腾”型老人:家里太小,世界才是课堂!
小区里大家都觉得带出“聪明娃”的陈阿姨,秘诀就是爱带孩子“折腾”三件事:①捡落叶做拼贴画(观察自然);②数楼梯台阶编儿歌(玩着学数字);③给流浪猫送吃的(培养爱心)。
孩子的聪明劲儿,就是在“会做的事”和“想挑战的事”之间慢慢长出来的!这些爱找出小问题的老人可以让孩子在生活中慢慢摸索。
逛菜市场时说:“你看这紫茄子,摸摸它的‘小帽子’(花萼),扎手不?像不像刺猬的刺?”
等公交时说:“快看,路上有几辆‘红衣服’(红色)的车?”洗碗时说:“看这个泡泡怎么飞出去了?咱们比比谁吹的泡泡最大!”
还有些退休后专门带娃的“宝藏老人”,简直就是孩子王!带娃做科学小实验:吹乒乓球比赛(了解空气动力)、看蚂蚁搬家(认识生物行为)、看云识天气(初步了解气象)……孩子还没有5岁的。嘴里就能说出摩擦力,重力,浮力这些词语了。
3. “肯示弱”型老人:不用当权威,一起成长更重要!
老人带娃时遇到误解孩子的情况,主动道歉也是非常感人的,我上一次去一个亲戚家,看到她的小孙子打翻了牛奶,老人先训斥了孩子,但发现自己错怪了之后立马主动开始道歉。
现在能告诉奶奶,牛奶是怎么洒的吗?”孩子抽噎着说:“我…我想给奶奶倒一杯,杯子太滑了……”
敢于承认自己“不完美”的老人,能让孩子不怕犯错,更敢去尝试!
具体做法:遇到不懂的就说:“这个问题奶奶也不知道,咱去查查资料或者问问妈妈吧”
孩子做得好,别只夸“聪明”,可以说:“宝贝,你太厉害了,这个办法奶奶都没想到呢。!”
自己做错事就说:“刚才奶奶声音太大,吓着你了吧?不要生奶奶气好不好?”早教中心的数据显示:在“老人肯示弱”的家庭,孩子主动探索的行为是普通家庭的2.3倍,遇到困难时坚持的时间也多35%左右!
4. “会闭嘴”型老人:别啥都代办,旁观更重要!表妹的婆婆之前是老师,她“懒”,带出来的孩子却十分有智慧。 孩子穿不上鞋,她坐在旁边说:“别急,昨天你一只脚穿得可快了,今天肯定更厉害!”
孩子抢玩具,她不插手:“你们先自己商量,解决不了再喊奶奶。”拼积木,积木倒了,她不说奶奶帮你重新拼一下,她会说你觉得是哪一个小房子板块儿出问题了?
管得太多会让孩子失去“我能行”的感觉!适当的停止发言可以让孩子在试错当中建立自信。
“三不”原则:
❌ 孩子能够自己解决的事情,咱一定不插手。
❌ 还是能够自己解决的,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咱也不能干涉。(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也可以适当引导)
❌ 孩子自己能想明白的问题,不直接回答(多给思考时间)!
美国儿科学会跟踪发现:“少干预型老人”带大的孩子,7岁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同龄人高28%,学习专注的时间也长15分钟!
二、普通老人也能够轻松学会的三个带娃妙计。(不用高智高学历)
1. “废话篓子”聊天法:每天多问3个“为什么”! 多和孩子说些“废话”就行:吃苹果时问:“咦,苹果核里的小黑籽是啥呀?”
下雨时问:“雨滴为啥是圆的,不是方的呢?”
散步时问:“比比看,那棵树和你,谁长得更快呀?”
研究证明,每天和孩子这样聊天,1年内孩子的词汇量能增加50%,逻辑思维也能提高37%!
2. “错误示范”法:别光说“不许”,试试“你看”!孩子想摸热水杯,别吼:“危险!别碰!” 可以端起杯子说:
“快看!热气冒出来了!(轻轻碰一下杯壁)哎哟,烫手吧?咱们等它凉了再摸,好不好?”
让孩子在安全的情况下看到“后果”,比单纯禁止更能让他们有风险意识!
3. “故事大王”模式:关掉电视,把生活变成故事!收拾玩具时说:“小熊回家啦~ 小车进车库~ 积木宝宝排好队,明天再和我们玩!”用语言帮孩子想象,能让他们的“脑内小剧场”更丰富(也就是表征思维),这对以后学数学、写作文都很重要!
三、致所有帮子女带娃的老人:你们的“不完美”,正是孩子最好的“成长礼”!
最好的教育就像灯塔,不是代替孩子走路,而是照亮他们自己探索的路。
生活中那些带出聪明娃的老人,可能没有高学历,也不是永远脾气好,但他们懂带娃的真谛:
比起“教孩子知识”,“陪孩子发现世界”更重要;比起“让孩子听话”,“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更珍贵。
他们用自己一辈子的经验告诉我们,带出优秀的孩子不是消耗自己的时间,而是通过孩子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探知欲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对世界保持新鲜感。
你家老人带娃时,有没有让你觉得特别有智慧的瞬间?(悄悄说,每个用心带娃的老人,都是孩子最好的“课外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