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鲁迅家书里的育儿烦恼:一代文豪也躲不过的带娃日常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一、文豪的育儿困境

“近来也常常领他到公园去,因为在家里让他闹得实在心烦。”这句出自鲁迅致母亲书信中的话,让多少当代父母会心一笑。原来,那个在文坛上以笔为刀、横眉冷对的鲁迅先生,在家里也会被孩子闹得头疼,不得不采取”公园遛娃”的策略来换取片刻清净。

这让我想起邻居王老师家的故事。王老师是重点高中的语文老师,在讲台上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学生们都崇拜得不得了。可一到放学时间,就能听见他家传来”小祖宗,求你别闹了”的哀嚎。他五岁的儿子团团简直就是个永动机,把书撕了折纸飞机,把面粉撒得到处都是说是下雪。最后王老师不得不每天下班后直接带儿子去小区游乐场放电两小时,才保住了家里的安宁。

二、穿越百年的育儿共鸣

鲁迅写下这封信是在1932年,那时他的儿子周海婴才3岁。近一个世纪过去了,育儿的基本难题居然一点没变——孩子精力过剩、家长需要喘息空间。历史在变迁,但人类幼崽折腾父母的方式却保持着惊人的一致性。

我表姐家双胞胎的故事就是个例子。两个6岁男孩在家就像两辆失控的碰碰车,把客厅当战场,沙发当蹦床。表姐夫是IT工程师,平时写代码时最需要安静,现在只能戴着降噪耳机工作。每到周末,他们夫妻俩就轮流带孩子去公园”放生”,表姐夫说这叫”人类幼崽能量管理”。听到鲁迅也有同样困扰时,他感慨道:”看来从古至今,治熊孩子的方法就这一个——带出去遛!”

三、名人滤镜下的真实育儿

我们常常给历史名人加上厚厚的滤镜,想象他们的生活充满诗意与格调。鲁迅这封家书却狠狠打破了这种幻想——再伟大的思想家,面对三岁小孩的破坏力时,都只能选择最朴素的解决方案。

记得参观鲁迅纪念馆时,看到展柜里海婴小时候的玩具和衣服,突然觉得那个在课本里永远严肃的鲁迅先生变得特别真实。导游说,鲁迅会趴在地上给儿子当马骑,会认真收藏儿子的涂鸦,也会因为孩子太吵而逃到书房抽烟。这些细节让我想起我舅舅——他是个小有名气的画家,在画室里气场两米八,回到家却被女儿指挥着玩过家家,一脸无奈地戴着塑料王冠坐在小凳子上。看来每个人的家庭生活都差不多啊!

四、从”心烦”到深情的育儿智慧

仔细品味鲁迅这句话,看似抱怨,实则充满温情。”常常领他到公园去”——不是粗暴制止,而是找到双赢的解决方式。这种在烦躁中依然保持耐心的态度,或许才是真正的育儿智慧。

朋友小林分享的故事特别打动我。她爸爸是大学教授,小时候她总去爸爸办公室”搞破坏”,把粉笔都掰断,在黑板上乱画。教授爸爸没有发火,而是每周固定带她去学校后面的小山坡”探险”,让她在那里尽情撒欢。现在小林自己也当了妈妈,终于明白:”父母的爱,就藏在这些无奈的解决方案里。”就像鲁迅,嘴上说着”心烦”,行动上却选择了最费时费力的陪伴方式。

五、给当代父母的启示

鲁迅的这封家书给当代焦虑的父母一剂良药:育儿不必完美,心烦再正常不过。接受孩子的吵闹天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策略,就是最好的教育。

楼下开超市的李婶说得最实在:”哪个小孩不闹腾?鲁迅家的孩子闹,我家的孩子也闹。区别就是人家鲁迅写进家书流芳百世,我只能在朋友圈吐个槽。”其实不管用什么方式,能平和地度过育儿日常就是胜利。毕竟连鲁迅都要靠逛公园来续命,我们这些普通家长又何必苛求自己时刻保持完美形象呢?

看着现在满大街遛娃的家长,忽然觉得和百年前的鲁迅完成了一场隔空对话。原来在育儿这条路上,从来都没有什么”正确方法”,只有不断试错后的”管用方法”。下次被孩子闹得头疼时,不妨学学鲁迅——戴上帽子,带孩子出门,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也给孩子一片奔跑的天地。毕竟,这可是经过大文豪认证的”保命秘籍”啊!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鲁迅家书里的育儿烦恼:一代文豪也躲不过的带娃日常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