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好的家庭教育,是教会孩子这3件人生要事!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大家好,今天想跟你聊聊一个老生常谈,却又越来越扎心的话题——家庭教育。

就在上个周末,我在咖啡馆等人的时候,旁边一桌母子的对话,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一个看起来上小学的男孩,把柠檬茶洒了一桌子。

他妈妈的第一反应不是递纸巾,而是熟练地掏出湿巾。

一边飞快地擦桌子、擦儿子的衣服,一边念叨:

“哎呀我的小祖宗,跟你说了多少遍了,喝东西要小心,你看你这身新衣服!”

男孩呢,全程低头玩着手机,头都没抬一下,嘴里不耐烦地嘟囔:

知道了知道了,反正你都会弄干净的。

那一瞬间,我心里咯噔一下。

这个场景,你是不是也觉得似曾相识?

我们这一代父母,好像生来就背负着一种全能的KPI。

孩子的学习要管,兴趣班要报,吃穿用度要最好。

甚至连他们成长路上的一点点小磕绊,我们都恨不得提前用泡沫垫子给铺平了。

我们总以为,这就是爱。

可结果是我们养出了越来越多玻璃心的孩子。

他们习惯了逃避,习惯了指责,习惯了在遇到一丁点困难时,就立刻崩溃大哭,喊着我不想干了这不公平。

尤其是在2025年的今天,教育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我们这些做父母的,焦虑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我们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更害怕他们未来走上社会,扛不住事,挺不直腰。

其实,绕了那么多弯路,看了那么多育儿书。

我越来越觉得,好的家庭教育,说到底,不是教会孩子多少知识,也不是送他们去多贵的辅导班。

而是要在他们心里,种下三颗种子,教会他们三件足以支撑一生的人生要事。

01

自己的人生,要先学会接住“麻烦”

第一件事,就是学会为自己负责。

这听起来像句正确的废话,但做起来真的太难了。

因为大部分时候,我们父母,就是那个最先破坏规则的人。

还记得我儿子三岁多的时候,有一次吃饭,他非要自己端那一小碗汤。

我心里一万个不放心,嘴上说着“小心”,眼睛却死死盯着他。

果不其然,没走两步,“啪”的一声,碗掉在地上,汤洒得到处都是。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火气“噌”地一下就上来了,差点脱口而出:

你看!跟你说了会洒吧!

但我忍住了。

我看着儿子,他愣在原地,小嘴一瘪,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

我知道,他不是故意的,他只是想尝试。

此刻他最需要感受到的,不是指责,而是“我该怎么办”。

我深吸一口气,蹲下来,用尽量平和的语气说:

“没关系,我们一起把它收拾干净好不好?下次我们端碗的时候,两只手扶着碗边,可能会更稳一点。”

我找人拿来抹布,递给他一小块。

他学着我的样子,小心翼翼地擦着地上的汤汁。

虽然擦得一塌糊涂,袖子都湿了,但当他抬起头,看到地面变干净时,那种小小的成就感,在他眼睛里闪着光。

从那以后,家里再有类似的事情,他会第一时间说:妈妈,我来弄。

这件事让我触动很大。

我们总怕孩子犯错,怕他们惹麻烦,总想着替他们擦屁股。

孩子忘带作业了,我们赶紧送到学校;

孩子跟同学闹矛盾了,我们立刻打电话找老师。

我们做的越多,孩子就越心安理得地认为,反正有我爸妈呢。

可我们能陪他们多久呢?

一个从小不为自己行为负责的孩子,长大后,他会很自然地把工作失误归咎于同事,把生活不顺甩锅给原生家庭。

他的人生,会变成一场永无休止的找借口大赛。

真正的负责,是从小事开始的。

从让他自己收拾书包,自己整理房间开始。

打翻了牛奶,就让他自己去拿抹布;

忘记了作业,就让他自己去跟老师解释。

这个过程可能会让他难堪,会让他受挫,但这正是责任感扎根的方式。

让他明白,我的事,我负责,这比你说一万遍大道理都有用。

只有当他亲手接住自己制造的第一个小麻烦时,他未来才有能力和勇气,去接住人生中那些真正的大风大浪。

02

跌倒不是终点,是如何爬起来的练习

第二件事,是教会孩子拥有强大的内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抗挫力。

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太好了,被保护得也太好了。

我们舍不得他们受一点委屈,结果就是,他们的内心世界,像个精美的瓷器,看着漂亮,一碰就碎。

考试没考好,就觉得天塌下来了;

跟朋友吵个架,就感觉被全世界抛弃了;

甚至只是想吃的冰淇淋卖完了,都能崩溃大哭半小时。

我一个朋友,她儿子去年小升初,因为几分之差,没考上最心仪的那所学校。

孩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了整整三天,不吃饭,不见人。

朋友心疼得不行,又不知道怎么办。

她跟我说:

“我真后悔,从小到大,他想要的,我都满足他。他参加比赛,我比他还紧张,输了我就去安慰他‘没关系,是对手太强了’。

我从来没想过,一次小小的失败,能把他打击成这样。”

你看,问题就出在这里。

我们太急于去否定失败的价值,太急于告诉孩子没关系,却忘了教他们最重要的一课:失败了,然后呢?

世界本来就不是完美的,人生更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旅程。

我们无法为孩子屏蔽掉所有的挫折,但我们可以教会他们,如何与挫折共处。

允许孩子哭,允许他难过,这是情绪的正常流动。

但哭过之后,我们要做的,不是帮他找借口,而是陪他一起复盘。

这次考试,你觉得是哪里出了问题?

是知识点没掌握,还是粗心了?

这次比赛,我们输了,但你有没有发现自己比上次进步的地方?

“我知道你很难过,这种感觉很糟糕。但我们能不能从这次经历里,学到点什么,让下次变得更好?”

把每一次的失败,都变成一次练习。

练习如何面对不完美,练习如何分析问题,练习如何重新站起来。

跌倒了,疼,那就坐下来揉一揉,看看伤口。

但不能一直坐在地上哭。

要自己想办法,是拍拍土站起来继续走,还是换条路。

这个思考和选择的过程,远比那个漂亮的分数、那个比赛的名次,要珍贵得多。

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不是不会失败,而是在失败后,依然有勇气说:

没关系,我再来一次。

这份从内心生发出来的力量,才是他们未来人生中最硬的底牌。

03

心里装着别人的温度,才能走得更远

第三件事,是共情的能力。

如果说责任感是孩子立足的根基,抗挫力是孩子前行的铠甲,那共情,就是他们内心最温暖的底色。

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孩子,尤其是在被宠爱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世界里,常常只有我。

我想玩这个玩具,所以你不能碰。

我不想分享零食,因为这是我的。

我不高兴了,所以你们都得哄着我。

他们很难理解,别人也会难过,别人也有需求。

这种自我中心,小时候看着是天真,长大了,就成了自私。

一个不懂得换位思考的人,是很难获得真正的友谊和尊重的。

培养共情,其实一点都不玄乎,它就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里。

比如,吃饭的时候,可以让他帮忙分一下碗筷,让他知道,妈妈准备一桌饭菜,也是很辛苦的。

比如,看到绘本里的小兔子哭了,可以问他:

“你猜小兔子为什么哭呀?如果你是它,你会希望朋友怎么做呢?”

比如,当他跟小朋友发生矛盾时,先别急着评判对错,而是引导他去感受对方的情绪:

你抢了他的玩具,他哭了。你看看他的表情,他现在是不是很难过?

教会孩子共情,不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没有原则、只会讨好的老好人。

恰恰相反,一个真正懂得共情的人,才更懂得边界。

因为他能理解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影响,所以他会更懂得尊重,既不侵犯他人,也懂得保护自己。

他会知道,善良不是无底线的退让,帮助别人要量力而行。

他会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值得被看见和理解。

一个心里能装着别人的孩子,他的世界是开阔的,是温暖的。

他能感受到爱,也能给予爱。

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像一束光,温暖自己,也照亮别人。

04

写在最后

说到底,教育是一场修行,渡孩子,也是渡我们自己。

我们无法设计孩子的人生,但我们可以努力成为那个合格的引路人。

少做一点救火队员,多一点耐心等待。

少讲一些空洞道理,多一些亲身示范。

少一些焦虑和控制,多一些信任和放手。

教会孩子为自己负责,让他有担当,立得住。

教会孩子与挫折共舞,让他有韧性,扛得住。

教会孩子去感受他人,让他有温度,走得远。

这三件人生要事,比任何分数和名次都重要。

它们是孩子精神世界的“脊梁骨”,是他们未来无论面对何种境遇,都能从容应对的底气。

这条路很长,我们和孩子,都还在路上。

如果你也认同我的看法,也正在为孩子的成长而思考,不妨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你身边同样在用心育儿的朋友。

让我们一起,做“有点懒”的父母,养出那个内心丰盈、能扛事、有温度的孩子。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好的家庭教育,是教会孩子这3件人生要事!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