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一个孩子越来越好,从父母的4次退出开始……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妈妈帮你穿鞋子!”

“爸爸替你整理书包!”

“这个玩具我来教你拼!”

生活中,很多父母像 “直升机” 一样盘旋在孩子身边,生怕他们遇到一点困难。

可结果往往是,孩子越来越依赖,越来越怯懦,反而失去了独立成长的力量。

其实,孩子的成长就像放风筝,父母握得越紧,线越容易断;适当松手退出,才能让孩子飞得更高更远。一个孩子越来越好,往往从父母的这 4 次退出开始。

朋友总是抱怨儿子上小学还要喂饭,穿衣服要磨蹭半小时。细问才知道,从孩子学走路起,她就包揽了所有生活琐事:

怕孩子自己吃饭弄脏衣服,就一口口喂;担心孩子系不好鞋带,每天提前帮他穿好鞋;甚至连整理书包、收拾玩具这些小事,都舍不得让孩子动手。结果就是,孩子成了 “生活巨婴”,离开父母的帮助就手足无措。

真正的成长,从学会照顾自己开始。

当孩子主动想自己吃饭时,哪怕弄得满身饭菜,也请收起想帮忙的手;当孩子尝试自己穿衣服时,哪怕穿反了袜子、扣错了扣子,也请耐心等待他完成;当孩子想自己整理房间时,哪怕最后乱糟糟,也请肯定他的努力。

父母的第一次退出,不是撒手不管,而是给孩子尝试的机会。

公园里,两个孩子因为争抢玩具吵了起来,家长立刻冲上去护着自家孩子:

“你怎么这么小气!”“别跟他玩了,我们回家!”

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

父母过度介入孩子的社交,看似在保护孩子,实则剥夺了他们学习人际交往的机会。

孩子的社交世界有自己的规则,需要他们亲自去摸索和实践。

当孩子和同伴发生小摩擦时,父母不必第一时间出面调解,可以先观察,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他们可能会争吵,会哭闹,但正是在这些互动中,才能学会分享、妥协和换位思考。

父母的第二次退出,是让孩子在社交中学会理解和包容,长出与人相处的智慧。

“快点写作业!”

“这道题都讲过多少遍了还不会!”

“你怎么又在发呆?”

辅导作业成了很多家庭的 “战场”,父母越焦虑催促,孩子越抵触拖延。其实,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过度干预,反而会让孩子失去主动性,把学习变成 “为父母而学”。

父母的第三次退出,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不盯着写作业,让孩子自己规划时间;不代替思考,让孩子独立面对难题;不包办错题,让孩子自己整理反思。

当然,退出不代表放任不管,而是从 “监督者” 变成 “支持者”: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引导他寻找解决方法,而不是直接给答案;当孩子取得进步时,肯定他的努力,而不是只看分数;当孩子产生畏难情绪时,鼓励他坚持,而不是指责他不够用心。

孩子哭闹时,很多父母会立刻哄劝:“别哭了,妈妈给你买玩具!” 或者严厉制止:“不许哭,再哭就不要你了!”

这两种方式,本质上都是在剥夺孩子处理情绪的机会。

情绪是孩子自己的 “心理功课”,父母过度介入,孩子永远学不会管理情绪。

父母的第四次退出,是给孩子空间消化情绪,同时教会他们表达和调节的方法。

当孩子发脾气时,不必急于安抚或批评,可以蹲下来轻声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等你平静下来我们再聊聊。” 当孩子伤心哭泣时,递上一张纸巾,让他知道 “难过是可以的”,而不是强迫他 “不许哭”。

允许孩子有情绪,教他们处理情绪,比单纯制止更有意义。

孩子的成长路上,父母就像摆渡人,把他们送到岸边后,就要放手让他们自己走接下来的路。

这四次退出,不是爱的减少,而是爱的升华 —— 从包办代替的 “小爱”,变成助力成长的 “大爱”。

当父母从生活琐事中退出,孩子收获的是自理能力;从社交矛盾中退出,孩子学会的是相处智慧;从学习过程中退出,孩子拥有的是自主动力;从情绪世界中退出,孩子掌握的是调节能力。

每一次得体的退出,都是在给孩子成长的机会,让他们在跌跌撞撞中学会坚强,在独立探索中收获自信。

所以,别再做孩子的 “全能保护伞”,适当放手退出吧。你会发现,孩子比你想象中更强大,他们会带着你赋予的勇气和力量,一步步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一个孩子越来越好,从父母的4次退出开始……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