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日晚上,李妈妈盯着8岁女儿的书包发呆。”你明天想穿哪件外套去学校?”她问。”随便。”女儿头也不抬地回答。”那周末想去哪玩?”又是一句”都行”。
一个没有自己主见的孩子,看似省心,实则危机四伏。《中国青少年成长状况报告》显示:67%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放弃选择权,而这些孩子中有85%在成年后面临严重的决策困难和独立性缺失。
这不是小事,朋友们。这是在制造永远长不大的巨婴。
别以为”我家孩子还小,不懂选择”。真的不是这样!朋友家3岁半的孩子来我加完,我拿出两本绘本问他想看哪本,小家伙毫不犹豫指着恐龙那本,还给我讲了一大堆理由——”因为这个有牙齿,可以咬坏人,我喜欢”。
孩子的主见像肌肉,越用越强;不用,就会萎缩。
那么,孩子的主见是怎么一点点被磨灭的?
第一宗罪:父母包办一切,孩子失去控制感
我有个朋友小林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每天早上不仅给孩子准备早餐,还会帮他们选好衣服、整理书包、安排好一天的活动。久而久之,孩子对什么都没了主意,问他们喜欢什么,回答总是”妈妈说什么就是什么”。
这不是爱,这是剥夺。剥夺孩子对生活的掌控感,剥夺他犯错和从错误中学习的权利,剥夺他成为独立个体的可能性。
第二宗罪:父母不信任孩子的判断力
孩子说”我喜欢这件衣服”,你说”太丑了”;孩子说”我想学画画”,你说”浪费时间”;孩子提出看法,你说”你懂什么”。
孩子的想法在你眼中总是幼稚的、不成熟的、不值一提的。
久而久之,孩子对自己的判断失去信心。
他们开始怀疑:也许我的感受和想法真的不重要?也许我真的不应该有自己的意见?于是,”随便””都行””你决定”成了保护自己的默认回答。
第三宗罪:孩子内心的不配得感
最可惜的是,有些孩子不是没有想法,而是不敢表达。
他们压抑自己的情感需求,迎合他人的期望。
这些孩子往往特别”懂事”、特别”乖”,在学校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回家是父母眼中的贴心小棉袄。
但这背后是深深的不配得感——”我的需求不重要””我不配拥有自己的意见””迎合他人才能获得爱”。
2
我们都知道孩子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却还是不由自主地替他们做决定。说到底,这是三个常见的心理误区在作祟:
误区一:效率优先,结果至上
早上上学前,孩子系鞋带磨磨蹭蹭花了三分钟,你忍不住蹲下来:”我来吧,快迟到了。”
周末购物,孩子在两件外套间犹豫不决,你直接拿起一件:”就这个吧,穿着好看。”
看起来很合理,对吧?谁不想快点搞定事情,少点麻烦?但这个”效率优先”的思维方式恰恰是剥夺孩子主见的第一凶手。
打个比方,孩子的决策能力就像一块肌肉,需要不断锻炼才能强壮。每次你出于”效率”而接管他们的选择权,就相当于把他们抱起来走路,理由是”这样更快”。可是,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学会自己走?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为将来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
系鞋带慢一点,选衣服犹豫一会儿,这些看似浪费时间的过程,恰恰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误区二:完美主义陷阱
“这个颜色不搭。” “你画的房子屋顶怎么是平的?应该是尖的。” “这种玩法不对,我教你正确的方式。”
很多父母在孩子做出选择时,总忍不住去纠正、完善。这不是什么坏事,但问题是:我们对”正确”的执念,往往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主性。
完美主义父母的孩子通常有两种结局:要么变得畏手畏脚,害怕做错;要么干脆放弃思考,全盘接受父母的标准。无论哪种,都与”有主见”背道而驰。
真相是,世界上很少有绝对的对错。孩子选择的那条”歪路”,可能恰恰是他们思维独特性的体现。
我认识一位艺术家妈妈,她4岁的儿子喜欢把太阳画成绿色。别的家长可能会纠正:”太阳是黄色的!”而她却说:”哇,绿色的太阳,好特别!为什么你觉得太阳是绿色的呢?”
结果这个”思维怪异”的孩子长大后成了一名创意总监,因为他从小就保持了看问题的独特视角。
误区三:焦虑的投射
现代父母的焦虑程度堪比股市暴跌时的股民。我们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害怕他们面临挫折,害怕他们做出”错误”的选择。
于是,我们把自己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这个兴趣班没前途”、”那个学校太差”、”这个朋友不值得交往”。
我们以为这是负责任,实际上这是在用自己的恐惧限制孩子的可能性。
更可怕的是,久而久之,孩子会把父母的焦虑内化成自己的情绪,开始怀疑自己的每一个决定。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项研究表明:过度代替孩子做决定的父母,62%是出于自身焦虑,而非真正为了孩子的利益。
那个总说”随便”的孩子,可能并非真的无所谓,而是太了解父母的心思,知道自己的意见最终会被否定,所以干脆不表达。这难道不是一种心灵的自保机制吗?
所以,亲爱的家长们,在指责孩子没主见之前,先问问自己:我给过他们真正的选择权吗?我尊重过他们”不完美”的决定吗?我有没有因为自己的不安全感而剥夺了孩子探索世界的权利?
3
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主见?
1)从小事开始,给孩子真正的”做主权”
这里的关键词是”真正”。很多父母表面上给孩子选择权,实际上早已设定好了答案:”你想先写作业还是先吃饭?”(言下之意是你必须先做这两件事)。这不是真正的选择,而是伪装成选择的命令。
真正的选择应该是这样的:
- 让孩子选择自己的衣服,即使搭配”很奇怪”
- 让孩子决定零花钱怎么花,即使他买了你认为”没用”的东西
- 让孩子安排自己的书桌,即使看起来”不整齐”
王先生的女儿小雨今年7岁,从前是个典型的”随便星人”。王先生尝试了一个方法:每周给女儿三个”完全做主券”,女儿可以在三件事情上拥有完全的决定权,父母绝不干涉。
刚开始,小雨竟然不知道该怎么用这些券,因为她太习惯听从父母的安排了。但几周后,神奇的变化发生了——她不仅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想法,还变得更有责任感,因为她知道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2)尊重选择,接纳后果
这一点尤为重要:当我们允许孩子做选择,就必须尊重他们的决定,并允许他们体验后果,无论好坏。
自然后果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因为没有及时收拾玩具而找不到心爱的积木,因为忘记带雨伞而淋湿了书包,这些都是宝贵的学习机会。
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曾说,“让孩子在小事上犯错,比在大事上犯错好得多。”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让他们在安全范围内体验决策的后果,远比长大后才学习这些课程要容易得多。
3)培养讨论文化,而非命令文化
有主见的孩子往往来自能够自由讨论的家庭。这意味着:
- 鼓励孩子表达不同意见,即使与你相左
- 问开放性问题:”你为什么喜欢这个?”而不是”这个好不好?”
- 家庭决策时纳入孩子的想法
李女士家的餐桌是个”思想开放区”,每周日晚餐时间,家里所有人都可以提出下周想做的事。有一次,她9岁的儿子提出想去露营,全家讨论了可行性,最终一起规划了一次郊外一日游作为折中方案。
这个过程教会了孩子如何表达想法、如何考虑各种因素、如何寻找妥协方案。
真正的讨论不是说服或灌输,而是深度倾听。当孩子知道自己的想法会被认真对待,他们自然会更愿意表达,也更有能力形成自己的见解。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儿童不是容器,等待被填满,而是火把,需要被点燃。”主见恰恰是这把火中最重要的部分。
写在最后
培养孩子的主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通过一套公式就能实现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需要我们用心观察、耐心引导。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每个孩子都天生具备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需要被看见、被尊重、被鼓励才能茁壮成长。
美国教育家约翰·霍尔特说:”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不是被教导,而是被允许。”被允许有自己的声音,被允许犯错,被允许成为他们自己。
作为父母,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一个言听计从的孩子,而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敢于为自己决定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在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与各位家长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