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几个朋友在一起吃饭,聊天时,听听丽丽妈妈吐槽:
“我就随口说了我孩子一句,他就不依不饶的一直哭。””
“不打吧,我难受,打了吧,我也难受,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另一个妈妈也附和道——
“要我说,还是要打,不打不成才啊”
听着她们的话,我若有所思。
教育理念有很多,但是却不适用于每个孩子,有些教育,看似是大道理,实际上就是坑。
尤其是这四个“育儿真理”,父母千万要谨慎听取。
孩子,放着我来
前阵子,我当老师的好朋友和我诉苦,说现在的小孩子真是被当爸妈的给宠溺坏了!
小学五年级组织孩子去郊游,会在外面野营一晚。当天晚上班里有一个小男孩找她,让老师帮忙脱鞋子,说自己在家都是爸妈帮穿衣服穿鞋子的,自己根本就不会做这些。
这个案例,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少见。在吃、穿、用等方面,甚至在关系孩子学什么、选择志愿这些重大事情上家长帮孩子决定和包办,这种行为是不恰当的。
孩子本就需要通过经历这些事情来适应社会,包办其实就是当父母的把孩子动手,适应社会的机会剥夺了。但是你能包办一辈子吗?
当父母的要记住:小时候肯放手,长大了才放心。当你放手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宝宝自己可以做到,甚至可以做到更好。
不打不成器
老一辈总说“孩子不打不成器”。
因此,如今还是有很多父母将打骂孩子当成是一种教育孩子的方式。孩子犯错了:打一顿;成绩差了,打一顿;贪玩了:打一顿……
然而,从心理学上来讲,“打骂教育”大部分属于情绪发泄,一旦渗透到教育中,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
知乎上有人问:“被父母从小打骂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一个女孩说,自己从小被打到大。
初中时家里的钱找不到了,妈妈冤枉她,让她跪在地上用衣架抽,还不许反抗。因此,只要妈妈稍微离她近一点,她都以为又要被打了。
到现在为止,她都无法和妈妈亲近起来。
她说:早年的记忆让我整个人都陷入恐惧之中,人也变得自卑,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
一旦孩子生于“暴力”的家庭,体罚过后的心理伤害,会让孩子不可避免地出现自卑、懦弱或者性格上的暴戾与极端的人格。如果孩子的成长总是充满“拳头”,那他永远也没有变好的可能。
净化孩子心灵的,从来不是父母的打骂,而是充满爱意的拥抱与微笑。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案例:辰辰和洋洋是自小一起玩到大的“铁哥们”,上了小学后,还分到了一个班。洋洋聪明,学什么都能很快记住,学习成绩在班里前几名。
而辰辰则属于需要勤奋学习的那种,成绩一直在班里20几名,辰辰妈妈唉声叹气的和辰辰说过好几次:
“你咋就不如洋洋呢?一点都不给我和你爸争气。”
辰辰认定自己是个爸妈不喜欢的笨孩子,学习成绩越来越差,看到洋洋也不像之前那样,再也不愿意和洋洋在一起玩。
很多父母认为拿比人家的孩子对比,这是在激励孩子。但在孩子哪里只看到了父母的责备和不喜欢。
爸妈要学会看到孩子的闪光点,改对比为多多鼓励,要做一个会欣赏孩子的父母,生命之间是无法比较的,你应该感觉你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最优秀的。
“爸爸不吃,你吃”
记得之前去卤肉饭店吃饭,孩子想再加两个鸡排给自己和爸爸,孩子的父亲只要了一个鸡排,放到了儿子的碗里。孩子高高兴兴的吃着鸡排,晃着小脚,问自己的爸爸,
“爸爸,你为什么只点一块鸡排啊?你不吃吗?”
这时,父亲突然说:
“我可吃不起,一块鸡排十块钱,也就你想吃,我才给你买的。”
一听到这句话,孩子脸上的兴奋劲儿就消失了大半,后面也是低着头,一言不发地吃完了东西,孩子沮丧的表情,好像是在说,
“都怪我,都是我不好”。
其实回顾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日常,类似这样的话,我们也常对孩子说:
“妈妈这么多年都没去过旅游,把钱都省下来给你了。”
“你知道我为了让你过上好生活,每天上班有多辛苦吗?”
“要不是为了你,我和你爸用得着受这份罪吗!?”
图片
心理学有一个说法是这样的,父母通过使孩子产生内疚感而控制了孩子的行为,在心理学上叫做内疚感控制。
内疚感控制的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就是孩子会因为想要取悦或报答父母,被迫去做很多自己根本不想做的事情,最后形成“讨好型人格”。
“逼”孩子听话,就是“逼”他放弃自我,孩子很有可能会变得:
1)唯诺诺,没主见
乖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什么都要听别人的。
父母强迫的听话,让他们潜意识里面对自己的想法选择“闭嘴”,对自己的能力总会表示怀疑,为人比较敏感。
2)自卑、习惯讨好别人:
总觉得自己做得再好都有缺陷,看见别人不高兴,就会想是不是自己不够好,为了让别人喜欢,甘愿做不喜欢的事。
3)表面乖巧,内心叛逆
“听话”的孩子,内心都非常压抑,等孩子被压抑的需求不断膨胀,最终从听话的枷锁中挣脱,表现出报复行为引发的叛逆。
给孩子一些“做事的边界感”,让他去寻找自我,才能体现他的自我价值。
有人问: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
我想,答案可能是:摆脱别人定义的标准,屏蔽掉他人对孩子不好的建议,寻找适合孩子的成长模式。
丢弃“棒棍”,孩子的心灵更健康。拒绝比较,还孩子自由成长的权利,不逼孩子“听话”,还他有个性的成长,不让孩子产生愧疚感,让孩子能够大方接受爱意。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千锤百炼。
愿所有父母内心都能遵循本心,让孩子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