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一个典型的中国式词汇,“懂事”的孩子让父母开心,而不懂事的孩子,往往会遭到父母的训斥和抱怨。
确实,懂事听话的孩子,给家长省了很多的精力,只要家长说什么孩子就做什么,一点也不需要操心,但是,家长有没有想过,孩子这样懂事,她快乐吗?
很久之前,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提问:“懂事的孩子,快乐吗?”
人们纷纷评论,但大部分回答都指向了一个答案——
不快乐。
记得刚上大学时,宿舍里有一个人,从小就是家里的乖乖女,知书达理,在学校里成绩好,总是会主动打扫卫生,又懂得体贴别人,我和其他朋友一直都觉得她的人生应该是幸福顺利,很快乐的。
然而有一次,她却跟我说,她觉得她这一辈子都特没意思。
她说,她在父母面前,总是被框在“懂事”的格子里,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总是率先满足、讨好别人,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面。
虽然每次回家,父母都会在亲戚面前大声地称赞自己的女儿优秀懂事,但是只有她自己知道,这样的日子,过得并不愉快。
过早懂事、过于懂事,对孩子来说,其实很残忍。
这样的孩子,规规矩矩,小心翼翼,听话乖巧,没有需求,受了委屈也不敢说,永远活在父母为他们塑造的模具里,没有自我。
久而久之,他们的内心越来越孤单,甚至封闭了自己的内心,将自己活成一座孤岛。
01
很多孩子从小就被家长强制要求懂事,听话,他们身上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隐忍、沉默、凡事先考虑别人,这些听起来似乎很符合我们从小学的道理,也很符合我们从小接受的“优秀孩子”标准。
然而,这种懂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表面的懂事。
揠苗助长地让孩子懂事,会很大程度上让孩子自卑,懂事的孩子其实都是心思比较敏感和细腻的人,甚至会有着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成熟。
他们遇事往往会选择把自己的委屈压抑着,即使是长大成人,童年时的“懂事”也将会成为伴随他们一生的潮湿,这样又何偿不是一种悲哀?
02
大多懂事的孩子事事都会谦让他人,但这样真的对孩子好吗?其实不然,如果孩子想买一件玩具,别人也看上了同样的玩具,他因为谦让而直接放弃这个玩具,岂不是很让人心酸。
一些爱情、友情故事中,你可以看到这样的角色:对于朋友、恋人提出的要求,不管多麻烦,她都要努力完成;一旦对方表现出任何一点不高兴,她都会提心吊胆,感到自责不已。
这样的孩子在成长中,会总是在谦让他人而完全忽略自己,他会照顾完每一个人的感受后,却独独忘记了自己的感受。
而长大后,他们也很有可能会因为这种品性而把属于自己的机会、爱情、事业都拱手让人,吃力不讨好。
03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多时候不仅仅需要真情实感,有时候还需要价值交换和对等博弈,很多人都觉得,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不是这样的,你退一尺,别人进一丈,你退一丈,别人进一仞。
因此,懂事的孩子往往在社交中面临更多的挑战。
他们习惯于察言观色,顾及他人的感受,但这也会让他们在社交中处于被动地位,不敢说,不敢做,不敢发火,在某些人眼里可能就变成了懦弱和好欺负。
他们也会因为害怕得罪别人或被别人拒绝而放弃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这种行为会导致他们失去自我,无法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进而产生情感上的伤害。
学会倾听孩子真正的想法
作为家长,我们不能一味的去把孩子当作一个未成年人来看,觉得孩子的心智不够成熟,孩子的意见没有一点参考意义。
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当孩子鼓起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反驳失望时,我们要积极地去鼓励,去耐心地倾听。
而不是刚开始就去指责,批评,否认,要平等的理解的去尊重孩子,倾听孩子内心的心声,让孩子对自己敞开心扉,不然,孩子就会在一次次否认中变得越来越沉默,越来越封闭。
做孩子坚强的后盾,给孩子安全感
其实,生活中并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父母在适当的放手时,也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存在,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知道,不管自己长到多大,当遇到烦恼和被伤害的时候,父母的怀抱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想一想你刚迎接这个小生命的时候,对他的期许是什么,相信一定不是希望他懂事,而是希望他快乐,健康的成长,希望所有的父母莫忘初心,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正确看待孩子的任性和不懂事
其实,成年人在很多时候都会有心情烦闷,完全不想做事情的时候,更何况是一个心智还不够成熟的孩子。
所以,父母要在孩子耍脾气的时候正确引导,而不是稍见端倪,就如临大敌,觉得自己家的孩子像“混世魔王”般一发不可收拾。
孩子的任性和不懂事在某种意义上并不是一种坏事,恰恰是他信任自己的父母,还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希望的体现。所以家长在平时的育儿生活当中不可过分苛求,强迫孩子懂事,要适当干预,切忌一棒子打死。
“亲爱的孩子,你可以大胆的说出来”
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实是一个复杂而又神秘的领域。他们的情绪和情感需求往往比成年人更加敏感和脆弱。
作为家长,我们要经常和孩子交流他们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告诉他们——
“就算是不想做也没关系。”
“就算是先考虑自己,也没关系。”
“我理解你现在的不开心。”
“没关系的,这都是人的正常情绪。”
这样的回应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理解和支持,也能够帮助他们正确的认知情绪的表达和处理,让她们明白,原来我也是可以直接说“不”的。
过于懂事的孩子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快乐,快乐的孩子也不一定是不懂事的孩子。所以,作为家长,要教导孩子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