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培养优秀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开悟:育儿的三个重要认知。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和大多数全职或者半全职的父母一样,因为各种原因,我主要负责儿子的教育问题,经过幼儿园和一年级的磨合(主要以我的反思为主),目前来看,目前整体情况不错:学科类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性格比较开朗大方近乎社牛;学习习惯良好且对知识有好奇心;最重要的是目前父子关系很好且交流非常高效。总之,目前除了体育锻炼稍微需要加强(喜欢在家看书)之外,其他都还比较满意。

回望过往经历,不禁也生出一些感慨,在感慨时光飞逝的同时,也感慨育儿是一个系统工程和身心的修炼,于是就有了这一篇中年老父亲的育儿总结。如果你也和我一样,人到中年以后,或主动或被动开始把人生的重心放到了子女教育上,那么或许这篇文章能够得到共鸣。

培养优秀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开悟。作为一个40岁的男人,一个7岁男孩的父亲,我常常在某个安静的午后,或者某个孩子熟睡的夜晚,回想起这些年的育儿经历,心中感慨万千。曾经,我以为到了我这个年纪,有了足够的阅历和智慧,当个父母应该不成问题。然而,现实却一次次地告诉我,你只是年龄到中年,不代表你能当好父母。

回想起孩子刚出生的那几年,我像许多新手爸爸一样,充满了期待和紧张。我努力地学习各种育儿知识,从孩子的饮食起居到教育培养,恨不得把所有的优点都灌输给他。我以为,只要我足够努力,足够用心,就能把他培养成一个优秀的孩子。我常常幻想他未来会是什么样子——考上名牌大学,找到体面的工作,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我把这些当作自己育儿成功的标志,甚至,当作自己中年人生价值的一种补充。现在想来,那时的我,是多么的“自以为是”,多么的“本末倒置”。

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认识到了自己曾经陷入的三个育儿误区。这些误区,像三面镜子,照出了我曾经的浅薄和焦虑,也让我在磕磕绊绊中,慢慢找到了一些属于自己的、关于育儿的“小确幸”和“大智慧”。

认知一:当好父母,首先是要当好自己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我给他报各种兴趣班,希望他能在艺术、体育、音乐等方面有所建树;我给他制定严格的学习计划,希望他能在学业上出类拔萃。我像一位严厉的指挥家,试图掌控他成长的每一个音符,渴望他的人生乐章完美无瑕。我以为,只要他足够优秀,我就能成为一个成功的父母。他的奖状、他的表演、他在各种比赛中的名次,都成了我向别人炫耀的资本,也成了我内心深处某种焦虑的慰藉。

直到有一天,我因为工作上的压力,情绪失控,对孩子发了很大的火。事后,他怯生生地看着我,小声说:“爸爸,你是不是也不喜欢我了?”那一刻,我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我突然意识到,我所有的努力,似乎都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前提上——我试图通过塑造一个“完美”的孩子,来证明自己是个“合格”的父亲。我忘记了,当好父母,首先是要当好自己。 如果我自己都情绪失控,都处理不好自己的压力和焦虑,又如何能教会孩子如何面对生活的挑战呢?

孩子的成长,不是我们人生的续集,也不是我们梦想的番外,他应该是我们人生的“前传”,是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契机。你无法给予别人你没有的东西。 如果我自己认知混乱、习惯糟糕、能力欠缺,又怎么可能指望孩子能变得更好呢?育儿,先育己,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 我开始尝试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习更平和地沟通,努力成为一个更自律、更积极的人。我发现,当我自己变得更好时,孩子似乎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变得更加开朗、自信,也更愿意和我分享他的想法和感受。

别再指望孩子成为你的“救世主”,父母真正的修行,是从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开始的。 只有我们自己认知、习惯、能力到位了,才有可能真正地引导孩子,而不是把虚幻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给他套上我们未竟梦想的枷锁。养育孩子,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父母首先得自己跑稳了,才能带着孩子一起欣赏沿途的风景。

认知二:家长地位是用来给孩子提供爱和幸福的,而非管教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曾经是个不折不扣的“功利主义者”。我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也害怕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落后。于是,从幼儿园开始,我就给他灌输各种“有用”的知识,要求他背古诗、学英语、练计算。我把他送进一个又一个辅导班,希望他能赢在起跑线上。我甚至暗自比较,看到别的孩子会弹钢琴,就焦虑他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看到别的孩子能流畅地讲英语,就担心他的语言能力不足。

我忘记了,相比起那些冰冷的文化、教育、技能,一个幸福的童年,才是我们能够给予孩子最宝贵的心理财富。 家长这个身份,不是用来给孩子施加压力、制造焦虑的,而是用来给他提供无条件的爱、安全和幸福的。童年是用来快乐的,不是用来内卷的。 我曾以为,给他最好的教育资源,就是给他最好的爱;给他最严苛的要求,就是对他未来最大的负责。但后来我发现,当我逼着他背单词时,他眼中的光芒黯淡了;当我因为他画得不像而批评他时,他再也没拿起画笔。

爱,不是挂在嘴边的甜言蜜语,而是渗透在生活点滴中的温暖和接纳。 幸福感,不是来自他掌握了多少技能,而是来自他是否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我开始反思,我所谓的“为他好”,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他童年应有的快乐和自由?我开始尝试放慢脚步,不再强迫他做他不喜欢的事情,而是鼓励他去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世界。我不再过分关注他的成绩,而是更多地关注他的情绪和感受。

有一次,他拿着一幅画给我看,画上是一片彩色的云彩,下面是一个笑脸的小人。他兴奋地告诉我,这是他想象中的“快乐云”。我看着他的眼睛,认真地说:“宝贝,这幅画真美,爸爸从画里感受到了你的快乐。”他开心地笑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点燃。 我们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让他感受到爱,让他知道,无论他是什么样子,爸爸妈妈都会无条件地爱他、支持他。一个内心充满幸福感的儿童,远比一个满腹经纶却郁郁寡欢的孩子,更懂得如何去爱,如何去生活。

认知三:你也是头一次当父母,面子不重要

当了父母之后,我发现自己变得格外在意“面子”。在亲戚朋友面前,我希望我的孩子能表现得“听话”、“懂事”、“聪明”。如果他在公众场合哭闹,我会感到无比尴尬和丢脸;如果他在和小伙伴玩的时候“输”了,我会觉得没面子。我害怕别人觉得我教育失败,害怕别人看不起我。这种对“面子”的执念,让我很多时候都失去了理智,也失去了和孩子建立真正连接的机会。

我常常忘记,我也是头一次当父母,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任何标准可以衡量。 我们都在同一个赛道上,一边摸索,一边前行。育儿这场修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断试错。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性格、兴趣、天赋都不同,我们无法用同一个模具去塑造他们。面子,不过是社会给我们戴上的枷锁,真正的自由,在于放下这些无谓的虚荣。

我开始学着放下身段,不再害怕在别人面前“示弱”。孩子哭闹时,我不再一味地呵斥,而是蹲下来,耐心地倾听他的需求;孩子犯错时,我不再急着批评,而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我告诉他,爸爸也会犯错,爸爸也会有不开心的时候,但爸爸会努力做得更好。我发现,当我放下“完美父母”的包袱时,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反而更近了。

陪伴,不是简单地待在孩子身边,而是全身心地投入,用眼睛去看他眼中的世界,用耳朵去听他心底的声音。 支持也不是盲目地顺从,而是理解他的感受,尊重他的选择,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一个坚实的肩膀。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真实”的父母。 一个敢于承认自己不足、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父亲,远比一个故作坚强、实则内心焦虑的父亲,更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陪伴和支持,是父母能给孩子最朴素也最厚重的礼物。 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昂贵的包装,只需要我们放下手机,放下工作,放下那些无谓的焦虑和虚荣,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最好的教育,不在书本里,不在辅导班,而在我们日复一日的陪伴和言传身教中。

这三个认知的觉醒,像三把钥匙,打开了我育儿之路上的几扇门。我明白了,当好父母,真的不是靠年龄,而是靠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成长。开悟,才是育儿的前提,而不是年龄。 年龄带给我们的,可能是更多的责任和压力,但未必是智慧和耐心。育儿先育己,育己先育心。 只有当我们自己的内心变得丰盈、平和、有力量,我们才能真正给予孩子滋养。

现在,我依然会犯错,依然会有焦虑,但我不再像以前那样,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孩子,或者用孩子的表现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我学会了更宽容地看待孩子的缺点,更欣赏地鼓励他的优点;我学会了更坦诚地面对自己的不足,更积极地寻求改变。

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看着他脸上洋溢着的自信和快乐,我知道,我正在这条充满挑战但也充满爱的路上,和我的孩子一起,慢慢成长。也许我们永远无法成为完美的父母,但我们可以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孩子眼中那个值得信赖、可以依靠的港湾。 这,或许就是中年父母最大的幸福吧。

养育孩子的过程,就像一场漫长的旅行,我们既是导游,也是旅伴,更是学习者。别害怕迷路,别害怕犯错,只要我们心中有爱,眼里有光,手拉着手,一起向前走,这条路,就会充满阳光。 因为,成为父母,不是终点,而是我们人生新旅程的起点。 而这个旅程,比我们想象的,要精彩得多。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培养优秀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开悟:育儿的三个重要认知。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