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邻居琳姐红着眼眶跟我说:“朵朵在幼儿园摔破了膝盖,追问才知道,是同学说‘不敢爬高就没人跟你玩’,孩子才硬着头皮上的。”
跟老师反馈后,老师劝她:小朋友都是无意识的玩乐,家长不要太敏感。
不少老师觉得幼儿园矛盾都是“小打小闹”,不太放在心上。
但身为家长其实都知道那些没有伤痕的怂恿、排挤、贬低,磨掉的是孩子的自信。
所以,真的不能不警惕。
看到过一个数据:近60%幼儿遭遇过“软霸凌”,但80%家长没察觉,只因它藏在“小朋友玩笑”的外衣下。
这个比例并不低,那我们要怎么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欺负呢?
今天就来说说幼儿园“软霸凌”的4种藏法、孩子3句求救信号,以及家长能做的3步保护。
别忽视!孩子说3句话,其实是寻求帮助
不少家长以为“孩子被欺负会哭、会说”,可低龄娃不懂“这是伤害”,只会用委屈的话传递信号。
如果娃常说这3句,一定要警惕:
信号1:“我不喜欢XX了,因为他说我不好”
同事家小宇之前爱画画,最近却把画本藏起来。
追问才知,班里同学总说“你画得很丑,没人爱看”,慢慢孩子觉得“我真的画得差”,就不碰画笔了。
信号2:“我把玩具给他了,不然他不跟我玩”
育儿论坛上有位妈妈说:“儿子每天把奥特曼卡片送给同学,问他就说‘不给的话,他不让大家跟我玩’。”
有时候家长也会要求孩子“分享玩具”,爱面子地把“妥协”当“合群”。慢慢地孩子到了幼儿园也“不得不妥协”,殊不知这其实也是一种“软霸凌”。
信号3:“他们都不跟我玩”
邻居家孩子最近总说“不想上幼儿园”,晚上偷偷哭,说“大家都不跟我玩”。
这种隐形霸凌,会让孩子把“被排挤”归罪于自己,慢慢会变得自卑。
青少年心理专家迈克尔・汤普森在《儿童社交心理学》里说:“幼儿期‘毒友谊’的可怕之处,是让孩子把‘别人的恶意’当成‘自己的错’。”
幼儿园“软霸凌”的4种手段要认清
1.用“合群”当诱饵,怂恿孩子做危险事
“你不敢从秋千跳下来,就是胆小鬼!”
“敢扔老师的橡皮吗?不敢就不是我们的人!”
低龄娃判断力弱,又怕被孤立,很容易把“被接纳”和“做危险事”绑在一起。
之前有新闻:某地4岁男孩被同学怂恿“摸开水壶才勇敢”,手背烫伤后,对方还笑“你真笨”。
孩子回家居然说“我变勇敢了,他们愿意跟我玩了”,妈妈听完心疼地直掉泪。
儿童心理学家塞尔玛・弗雷伯格说:“童年的恶意常披着‘游戏’外衣,精准戳中孩子‘怕被抛弃’的软肋。”
怂恿者看似在“开玩笑”,实则用“合群”当筹码,把孩子推向危险。
2.用“不跟你玩”威胁,逼孩子妥协
“你不听我的,我就让大家都不跟你玩”
“不帮我背书包,我就说你偷东西”
去年亲子活动上,我见过一个场景: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子,拦着想玩滑梯的另一个男孩说“先帮我捡球,不然就不跟你玩了”,男孩犹豫几秒就乖乖去了。
心理学“权力距离理论”里说:幼儿群体中,强势者会用“孤立”建立等级,让弱小者觉得“不妥协就会被抛弃”。
这种精神控制,比身体伤害更难愈合。
3.用“玩笑”当幌子,贬低孩子自信
“你穿这裙子像老太婆”
“数数都不会,太笨了”
傅首尔在节目里说:“让孩子自卑很简单,每天说他不好就行;但让他自信,要花好几年。”
幼儿园的“语言霸凌”最容易被忽视,因为施暴者会说“我只是开玩笑”。
闺蜜的女儿朵朵,之前爱跳芭蕾,可同学说“你跳得像小鸭子”后,她再也不跳了。
她跟妈妈说“我跳得不好,不想被笑”。
你看,孩子真的会当真!
4.搞“小团体”排挤,让孩子尝孤独
“这是我们的秘密基地,不让你进”
上周在公园,看到一个小女孩蹲在角落哭,妈妈问了半天才知道:“他们玩过家家,说我是坏人,不让我加入。”
幼儿园也会出现这种“排挤”,中科院心理所做过“群体排斥实验”:
幼儿被拒绝加入游戏时,压力激素水平比被批评时还高。
对孩子来说,“被群体抛弃”的痛苦,不亚于成年人失恋。
邻居家孩子就因为总被排挤,每天放学不吃饭,说“我吃多了更胖,他们更不跟我玩了”。
现在上小学,他连上课举手都不敢,就怕“说错了被嘲笑”。
帮娃远离“软霸凌”,做好这3步就够
如果咱家孩子碰到“软霸凌”,我们身为家长要怎么做呢?
第一步:教孩子“识别不舒服”,这不是你的错
低龄娃不懂“什么是霸凌”,家长要帮他们建立判断标准。
可以用“情景模拟”:你假装说“你不把玩具给我,我就不跟你玩”,问娃“听了这话,你开心吗?”
再告诉他们:“如果有人让你委屈、害怕,或者逼你做危险的事,不是你的错,是他的做法不对。”
还要划“安全底线”,告诉娃:“真正的朋友,不会让你爬高、摸热水,不会抢你玩具,更不会说你笨。遇到这样的人,不用怕‘没人跟你玩’。”
第二步:练3句“反霸凌话术”
孩子不会复杂反驳,教他们3句简单好记的话,遇到情况能直接用:
当娃不敢,却有人怂恿时,教孩子说:“这个很危险,我不玩,你也别玩”——既表明态度,又不激化矛盾,还能提醒对方危险;
如果有人说:“你不XXX,我就不跟你玩”。教孩子说:“你不跟我玩没关系,我可以找别人”——打破“不妥协就会被孤立”的恐惧,让娃知道有选择;
如果有人嘲笑,教孩子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做,再这样我就走了”——明确表达不满,不给对方继续伤害的机会。
第三步:给足“情绪支撑”,让娃知道“有靠山”
很多娃被欺负不敢说,是怕家长骂“你怎么这么没用”。
所以家长要先接住孩子的情绪:每天接娃时别只问“乖不乖”,可以说“今天有没有开心的事?有没有让你不舒服的事?”
如果娃说“有人不跟我玩”,别着急说“你要跟他好好说”,先抱一抱并告诉他:“妈妈知道你委屈,这不是你的错。”
有位妈妈分享经验:“娃被排挤后,我没找对方家长吵架,而是每天陪他玩‘交朋友游戏’,教他怎么说‘我们一起玩好不好’。慢慢的,他找到两个好朋友,再也不说‘没人跟我玩’了。”
娃需要的不是“家长替他出头”,而是“不管发生什么,你都会站在他这边”的安全感。
写在最后:
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说:“童年的社交经历,会成为孩子看待世界的底色。”我们没法替娃筛选朋友,也不能永远跟着保护他们,但可以教娃三件事:
——知道“别人让我不舒服,不是我的错”;
——敢说“我不喜欢这样,我可以走”;
——相信“就算有人不跟我玩,也有人会喜欢我”。
这份简单的支撑,会成为娃一辈子的“安全感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