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架飞机遇到紧急状况舱内失压,救命的氧气面罩会自动从乘客的头顶上方掉落。
安全规范是,氧气面罩要先给自己佩戴好,再去给孩子戴。这是急救中的“先己后人”原则。
生活中的很多事,都在遵循这样的原则:
你变好,其他的事情才有可能跟着变好。
在看过、写过这么多的育儿文章之后,最大的感受也与之类似——再好的教育,也敌不过一对能照顾好自己的父母。
我们想要让孩子更好,也知道该如何让孩子更好,但大前提一定是要让自己能承受。
如果自己崩溃,自己的生活一团糟,大概率是帮不上孩子的,甚至会起反作用。
只要父母的感受是好的,人是舒展的,孩子不会差。
哪怕学习不在行(你知道的,不是每个孩子都擅长学习),他的人生答卷也会是满分。
1
照顾好你和自己的关系
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本质是我们和自己的关系。
举个例子,孩子每天在学校会听写,每次听写完,老师会在群里发全对同学的名单。只要看不到孩子的名字,我的心里就打起鼓来:
这么简单的东西,错哪了呢?
这不是基础吗?
生字都没学好,其他的更别提了……
我深深地知道,在我的内心深处,是接受不了孩子犯低级错误的。
这跟我个人的童年经历有关。
上小学时第一次被老师批评,还被拧了耳朵,就是因为看图写话时,写了错别字,比起疼,更多的是羞耻;
即便我的父母并不关注我的学习问题,但是听写全对的时候、考试满分的时候、领到奖状的时候,我回家就和他们有的聊,他们也会因此开心。
久而久之,我接受不了自己犯错,犯错的自己很羞耻,成绩波动的自己很羞耻……
即便我一遍遍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听写测试,错哪里改哪里,加深记忆就好,回家不要质问孩子,甚至可以完全不提这件事,试着让他自己解决,相信他可以做到的。可是,我做不到。
我把对自己的标准、对自己的要求,放在孩子的身上,说白了是对自己的不接纳、不允许。
同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因为我从大班开始上下学就没被接送过,所以总担心孩子放学接得晚会有什么心理创伤,其实每次去接娃他都和同学玩得很开心,意犹未尽;
因为自己做课间操总是跟不上,所以担心孩子跟不上,其实孩子甚至是领做的;
因为自己表演节目时失误过,所以孩子每一次要在班级里露脸,我都倍加小心,生怕他出错后尴尬,其实他即便没表演好,也能很快就忘掉。
孩子和我是不同的个体,
他和我不一样。
我不用把自己的经验、感受强加在他的身上。
就如同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自我成长一样,孩子在经历他的人生每个阶段时,也在成长。
人人都有自己的暴风雨,人人必须穿过自己的暴风雨。
当我因为自己一次没做好、本可以做得更好而懊悔时,会在内心念起一句咒语:那又怎么了呢?
当我允许自己没那么好,孩子的每一次犯错都变得不再扎眼,就连老公和身边的亲人们,我都能够理解和包容:
是这样的,会好的;
不会好也没关系;
不会再差了,我保证。
2
照顾好自己的边界
父母的身份得到认同,很大一部分就是在让渡自己的边界之后得来的,尤其是妈妈。
有一个小生命在我们的体内吸收营养、慢慢变大;
婴儿借助妈妈的身体来到世界,起初需要“母乳”来辅助成长;
胃口尚小,所以需要频繁进食、排泄,妈妈也不得不在夜晚一次次醒来;
让孩子感受很多很多的爱,就需要付出很多很多的时间。
这时候,母亲和孩子的边界很多是重合的,是分不开的,也可以说是互相侵入的,根本无法各自独立,各自保持。
我们总说,母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
剪断脐带,孩子身体独立;
断奶,孩子进食独立;
学走路,孩子行走独立;
进幼儿园,孩子独立进入集体生活;
上学、离家、工作、成家,孩子生活独立。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建立自己的边界,母亲在一步步退出和放手,实际也是退回到自我的边界之中。
父母守好自己的边界,其实是在帮助孩子构建和探索自我边界,这样在和其他人相处中,孩子才能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边界。
边界有什么用呢?
说到底,很多的亲子矛盾、夫妻矛盾、婆媳矛盾都是边界不清晰导致的。
当一个人拥有清晰的自我边界时,甚至可以选择别人对待我们的方式。
3
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老板心情不好,批评了一位员工;
这位员工心情也变得糟糕,回到家看到孩子在沙发上跳来跳去,更加烦躁,就把孩子臭骂一顿;
孩子挨骂,心里也不舒服,正好看到家里滚来滚去的猫,就狠狠踢了猫一脚;
猫逃跑到大街上,一辆卡车紧急避让,结果撞伤了路边的孩子。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
它说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而且是潜意识里会选择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负面情绪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最弱小的群体。
在家庭关系中,孩子往往容易成为那个“猫”。
当父母的情绪不佳,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发泄情绪的对象。
这对孩子当然是不公平的。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要把生活和工作中的坏情绪传导给孩子,要做自己负面情绪的终结者。
即便终结不了,需要家人的帮助,也该是以不伤害家人为前提下的发泄和倾诉。
4
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重刷电视剧《俗女养成记》,关注到之前没注意过的一个细节:
陈嘉玲一家给奶奶过生日,年纪尚小的陈嘉玲抱怨奶奶吹蜡烛前许的愿望,第一个总是希望家人健康,很没意思。
是呢!小小年纪的人,有一副好好的身体在,精力旺盛,大脑灵活,怎么会懂得身体健康的重要呢!
我能懂、能看到这个细节并发出感慨,也是因为经历父亲生病手术。
《道德经》中讲:“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没有一定人生经历的人,不愿承认自己拥有的健康的身体就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财富。
认真对待自己的身体,不挥霍自己的健康:
多吃丰富的原生态的食物;
坚持运动;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好好睡觉;
多链接大自然……
这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下,这种向上的生命力量指引下,又何愁会教育不好孩子呢?
高手之所以能解决难题,是因为他们曾经熟练地解决了很多简单题。
教育孩子更是如此,把自己捋顺了,孩子的问题再令人头疼也自然就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