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场景,你家是否也经常上演?
早上起床气、写作业拖拉、饭菜不可口、游戏输不起……
现代家庭,孩子的情绪问题成了父母的心头刺。
我们苦口婆心讲道理,他们变本加厉发脾气;
我们严厉制止,他们又更加崩溃。
其实,孩子不是不听话,而是内心的风暴太大,他还没有学会如何驾驭情绪。
/
父母的情绪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
当我们自己焦头烂额时,孩子往往特别”难带”?当我们心情愉悦时,孩子的”问题”好像也变少了?
孩子是最敏锐的情绪接收器。
他们可能听不懂大道理,但能准确捕捉我们的焦虑、不耐烦和紧张。
我以前总纳闷:
为什么每次赶时间,孩子就特别磨蹭?
为什么我越着急,他越出状况?
后来我才懂:我的急躁成了他情绪的引爆器。
三岁的儿子把乐高狠狠摔在地上,小脸涨得通红,眼泪大颗大颗往下掉。
只因为我把他拼错的积木拆开来重新组装。
那一刻,我脱口而出:”不许哭!有什么好哭的!”
紧接着,更大的哭嚎声几乎掀翻屋顶。
/
现在的我现在会说:
“玩具拼不好,心里很挫败是不是?”
“那我们一起看看图纸,重新拼好不好?”
这次儿子不但没有哭,反而耐心地拆开组装错误的积木。
在拆的过程中,寻找正确的组装方法,不一会儿,就搭建好了一座城堡。
儿童心理专家说:命名情绪,是驯服情绪的开始。
当我们帮他把感受”翻译”出来,他就更容易接纳和管理情绪。
/
设立边界:有规则的孩子更有安全感
亲戚家有个男孩,一不如意就躺地大哭,父母总是马上妥协:
“别哭了,给你买!”
结果孩子脾气越来越大,父母越来越无奈。
孩子的情绪稳定,需要清晰的规则作为安全感地基。
他知道边界在哪里,内心就不容易恐慌和混乱。
在我家,有几个雷打不动的规则:
定时作息:晚上9点前上床,可以看书聊天。
屏幕时间:周末每天1小时,到点就关,哭闹也没用。
零食规定:饭后可以吃零食,饭前不行。
规则越清晰,孩子反而越放松——因为他知道底线在哪里,不需要不断试探。
/
情绪调节是需要练习的技能
我们不会期望孩子天生会算术、会写字,却常常期望他们天生会管理情绪。
情绪调节是一项需要学习和练习的技能,我们可以教给孩子具体的方法:
当儿子生气时,我会说:
“来,我们一起做深呼吸:闻花香——吹蜡烛”
“要不要去跳跳沙发?把不高兴跳出去!”
“我们来捏橡皮泥,捏个’生气怪兽’怎么样?”
我的转变:从”制止情绪”到”陪伴情绪”
/
从前孩子发脾气,我想的是:
“怎么又来了?快停下来!”
现在我会想:
“他遇到什么困难了?需要我怎样帮助?”
当我们把孩子的情绪风暴看作求助而不是捣乱,一切都会不同。
上个星期,儿子因为输掉游戏大哭大闹。我过去抱住他:
“输了觉得很难过是不是?”
他点头,哭声小了些。
“还有点生气?觉得不公平?”
他又点头,靠在我身上。
“妈妈小时候输了也会难过。要不我们再来一局?这次妈妈教你个必胜技巧?”
风暴就这样过去了。
育儿先育己,当我们内心平静,才能接住孩子的情绪风暴。
养出情绪稳定的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父母,只需要愿意理解和学习的父母。
我们都会犯错,都会失控,但最重要的是:
让孩子知道,所有的情绪都是被允许的,爸爸妈妈会陪着他一起面对。
这份接纳和安全感,才是孩子情绪稳定的真正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