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叶圣陶,很多人知道他是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写过《稻草人》《倪焕之》,还参与过语文课本编写。可较少有家长知道,这位教育大家,在教育自己的三个孩子时,用“跟着孩子玩、顺着孩子学、陪着孩子做”的简单方法,把三个孩子都培养成了有主见、能独立的人。今天咱们就聊聊叶圣陶的家庭教育,看看这位大师的育儿智慧,到底藏在哪些日常小事里,普通家长又能学到什么。
一、先护“好奇”:孩子的“小疑问”,都是最好的课堂叶圣陶的大儿子叶至善小时候特别“爱琢磨”,看到什么都要问“为什么”。有次夏天,叶至善蹲在院子里看蚂蚁搬家,看了半个多小时还不肯走,嘴里还念叨:“蚂蚁这么小,怎么能搬得动比自己大的虫子?它们走这么远,不怕迷路吗?”家里的保姆见了,催他:“别蹲在太阳底下晒着了,快进屋写作业去!”可叶圣陶路过时,却没催孩子,反而蹲下来跟他一起看,还顺着他的话问:“是啊,你觉得它们为什么不怕迷路呢?要不要咱们一起找找答案?”那天下午,叶圣陶没让叶至善写作业,反而翻出家里的《昆虫记》,跟孩子一起找关于蚂蚁的章节。两人趴在书桌上,叶圣陶指着插图说:“你看,蚂蚁会在走过的路上留下一种气味,就算走再远,跟着气味就能回家了。”叶至善听得眼睛发亮,又问:“那它们搬虫子,是要运回洞里当粮食吗?”叶圣陶笑着说:“对呀,就像咱们家存粮食过冬一样,蚂蚁也要为冬天做准备呢。”后来叶至善回忆:父亲从不说“你该学这个”“你要懂那个”,反而会跟着我的好奇心走。我问什么,他就陪我找答案;我对什么感兴趣,他就帮我搭台阶。——比如叶至善喜欢动手做东西,把家里的旧闹钟拆了又装,叶圣陶不心疼“弄坏东西”,反而递给他小螺丝刀:“拆的时候记着零件的位置,装的时候说不定能更快。”有次闹钟装不回去,叶至善急得快哭了,叶圣陶也不帮他,只说:“你再看看图纸,是不是哪个零件放错了?慢慢来,总能找到问题。”最后叶至善自己琢磨了两个小时,终于把闹钟装好了,还兴奋地跟叶圣陶说:“我知道怎么修闹钟了!”现在很多家长总怕孩子“浪费时间”,看到孩子蹲在路边看蚂蚁、拆玩具,就急着催“赶紧学习”,却忘了孩子的好奇心,才是学习的“起点”。叶圣陶的做法启示我们:不用刻意给孩子“安排”知识,只要顺着孩子的疑问走——他问“天为什么是蓝的”,就陪他查资料;他对“做饭感兴趣”,就让他帮忙择菜、看火候。这些藏在“疑问”里的课堂,比课本上的知识更生动,也更能让孩子记在心里。二、先给尊重:孩子的“小想法”,值得被认真对待叶圣陶家从不搞“家长说了算”的规矩,反而特别看重孩子的“想法”。二女儿叶至美上小学时,有次学校要办“元旦联欢会”,老师让每个同学准备一个节目。叶至美回家跟叶圣陶说:“我想表演跳舞,可是我不会跳,怎么办?”当时很多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说“不会就别跳了,唱首歌多简单”,或者直接给孩子报个临时舞蹈班。但叶圣陶没这么做,反而问她:“你为什么想跳舞呀?是觉得跳舞好看吗?”叶至美点点头:“我看到电视里的姐姐跳舞,裙摆飘起来特别美,我也想试试。”叶圣陶听完,没否定孩子的想法,反而说:“那咱们一起想办法,就算跳得不好,只要是你想跳的,就值得试试。”接下来的几天,叶圣陶下班后,就陪叶至美一起“编舞”——没有专业的动作,就跟着音乐的节奏,学小鸟飞、学蝴蝶转圈;没有好看的舞裙,就找了块彩色的丝巾,系在叶至美的腰上,转起来像小裙子一样飘。联欢会那天,叶至美虽然跳得不算标准,却特别认真,台下的同学都为她鼓掌。回家后,叶至美兴奋地跟叶圣陶说:“爸爸,同学们都说我跳得好看!”叶圣陶笑着说:“因为这是你自己想跳的舞,所以跳得特别有劲儿。”还有一次,小儿子叶至诚跟同学吵架了,回家后闷闷不乐。叶圣陶没先问“谁对谁错”,反而拉着他坐在沙发上,说:“你愿意跟爸爸说说,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吗?”叶至诚委屈地说:“他说我画的画不好看,我就跟他吵起来了。”叶圣陶没说“别跟同学吵架”“他说不好看就算了”,反而问:“那你觉得自己画的画好看吗?你想让他怎么说,你才会开心?”叶至诚想了想说:“我觉得我画的小猫挺好看的。”叶圣陶点点头:“那下次再遇到这种事,你可以跟他说‘我喜欢我画的小猫,你觉得哪里好看呀’,说不定他就会跟你好好说话了。”后来叶至诚试着跟同学这么说,两人不仅和好了,还一起讨论怎么把小猫画得更可爱。现在很多家长总希望孩子“听话”,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时,要么否定“这不行”,要么敷衍“别瞎想”,却忘了孩子只有被尊重,才会学会“有主见”。叶圣陶的做法告诉我们:不用逼孩子“听家长的话”,只要认真对待他的小想法——他想尝试新事物,就陪他一起试;他遇到矛盾,就帮他梳理想法。这样养出来的孩子,不仅有自信,还能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三、先做榜样:家长的“小行动”,比话更有力量叶圣陶常说:“教育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做什么样的人。”这句话,他用一辈子的行动践行着。家里的书桌,叶圣陶和三个孩子各占一角,每天晚上,都是“全家学习”的时间:叶圣陶坐在那里写文章、改稿子,孩子们坐在旁边写作业、看书,没人说话,只有笔尖划过纸的沙沙声。叶至善后来回忆:“小时候从没觉得学习是‘任务’,因为看到父亲每天都在看书、写字,我们就觉得‘学习是很自然的事’。”有次叶至善想偷懒,不想写作业,看到父亲还在认真改稿子,就默默坐回书桌前,拿起了笔。叶圣陶还特别注重“诚信”,答应孩子的事,从不反悔。有次叶至诚生日,叶圣陶答应带他去公园玩旋转木马。可当天下午,出版社突然打电话来,说有紧急的稿子要改,希望他能去一趟。叶圣陶跟出版社的人说:“今天我答应了孩子去公园,稿子能不能明天再改?”对方说:“这稿子明天就要用,实在没办法。”叶圣陶想了想,跟叶至诚说:“爸爸今天要去改稿子,不能带你去公园了,是爸爸不对,我跟你道歉。明天早上咱们早点起,先去公园玩,再去学校,好不好?”第二天一早,叶圣陶真的五点就起床,带着叶至诚去了公园,玩了旋转木马,还陪他吃了早餐,才送他去学校。叶至诚后来跟人说:“爸爸答应我的事,就算有急事,也会想办法做到。从那以后,我也知道‘答应别人的事,不能随便反悔’。”还有件事让孩子们印象很深:有次家里买了水果,保姆把大的、好的水果挑出来,放在叶圣陶的盘子里,小的、有点疤的放在孩子们的盘子里。叶圣陶看到后,把水果重新分了分,把大的、好的递给孩子们,自己拿了小的、有疤的。他跟孩子们说:“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爸爸跟你们一样,吃小的也没关系。”从那以后,孩子们每次拿到好吃的,都会先分给父母和兄弟姐妹,从不争抢。现在很多家长总爱跟孩子“讲道理”:“你要爱学习”“你要讲诚信”“你要懂分享”,可自己却做不到——一边让孩子看书,一边自己刷手机;一边让孩子守信用,一边自己随便反悔;一边让孩子懂分享,一边自己把好东西占着。叶圣陶的做法启迪我们:不用跟孩子讲太多大道理,只要把“道理”放进日常行动里——你爱学习,孩子就会跟着学;你讲诚信,孩子就会守信用;你懂分享,孩子就会不自私。家长的行动,才是最好的“教育”。四、先盼快乐:孩子的“小幸福”,比成绩更重要叶圣陶从不给孩子定“目标”,不要求他们考多少分,也不期待他们成为“名人”,只希望他们“活得快乐、活得正直”。三个孩子上学时,叶圣陶很少过问“考了多少分”,只问“今天在学校开心吗”“有没有遇到好玩的事”。有次叶至善期末考试,数学只考了60分,回家后不敢说,怕父亲生气。没想到叶圣陶知道后,没批评他,反而问:“你觉得数学哪部分最难?是计算,还是应用题?”叶至善说:“应用题总是看不懂题目,不知道怎么列式。”叶圣陶说:“那咱们每天晚上花20分钟,一起做一道应用题,慢慢琢磨,好不好?”接下来的一个月,叶圣陶每天都陪叶至善做应用题,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帮他分析题目:“题目里说‘小明有5个苹果,妈妈又买了3个,现在有多少个’,这里的‘又买了’,是不是就是‘加起来’的意思?”慢慢的,叶至善学会了分析题目,下次考试,数学考了85分。叶圣陶笑着说:“你看,只要找到方法,就能进步,爸爸为你开心。”有人问叶圣陶:“你不希望孩子考高分、上名校吗?”叶圣陶说:我希望他们考高分,但更希望他们“快乐地考高分”。如果为了高分,让孩子每天熬夜、不开心,那就算考了满分,又有什么用?现在很多家长总把“优秀”挂在嘴边,逼孩子上补习班、考高分、学各种特长,却忘了孩子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叶圣陶的做法告诉我们:不用求孩子“太优秀”,只要让他“快乐地成长”——他喜欢什么,就支持他;他遇到困难,就帮助他;他做得好,就夸夸他。这样养出来的孩子,就算不是“名人”,也能活得自信、快乐、有价值。
附叶圣陶先生简历——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1894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隔膜》、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此后,在开明书店主办《中学生》杂志。1949年后,先后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等职。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