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真的很羡慕那些“别人家的孩子”——
他们会自己收拾玩具、帮忙端碗筷、洗水果,甚至还会主动帮爸妈做家务。
而我家牦牛呢?
“帮妈妈晾个衣服好吗?”“不要~”
“饭吃完了,能不能把碗拿到厨房?”“我不想~”
每一次开口让他做点什么,都像是在“求人”。
我一边嘴上说着“没事,妈妈来”,一边心里暗暗着急:
孩子怎么一点“责任感”都没有?
直到前几天,我蹲下来给他穿鞋,忽然意识到——
这一切的根源,不是孩子懒,而是“我太能干了”。
育儿先育己
📕 我是牦牛妈妈,一个陪孩子玩数学、记录育儿真相的妈妈
一
我们“太快、太好、太主动”,
剥夺了孩子的成长机会
回想一下,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
玩具乱七八糟?“算了,我来收拾快一点。”
衣服丢满地?“怕他穿不好,我来帮他穿。”
饭吃完碗没人收?“还不是我收拾得最干净。”
这一切看似是“爱”,其实却在无声地传递一个信息:
👉“你不用做,反正有我。”
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性依赖”:反正有人替我搞定,为什么要动手?
心理学家曾说过一句话:“孩子不愿意承担责任,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剥夺出来的。”
二
从“我来做”变成“我们一起做”
改变,不需要一夜之间就让孩子承担很多家务。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把“我来做”变成“我们一起做”。
比如:
✅一起晾衣服:你晾大人的,他晾自己的袜子和裤子。
✅一起收拾玩具:你收书本,他收积木。
✅一起整理餐桌:你擦桌子,他端碗筷。
这时候的重点,不是结果多完美,而是让孩子参与进来,感受到“家务是我们一起完成的”。
有一次,我故意对牦牛说:“妈妈的手今天有点酸酸的,好想找个小帮手。”
他立刻放下玩具跑来帮我一起擦桌子。
虽然擦得乱七八糟,但我还是连连称赞:“哇!妈妈今天有最棒的搭档!”
孩子的“参与感”和“价值感”一旦被激活,他们会越来越愿意做。
三
把家务变成“成长仪式”,
而不是“命令任务”
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做家务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被命令”的感觉让他们抗拒。
“去收拾玩具!”
“快去洗碗!”
“你怎么什么都不做?”
这些语气会让孩子本能抵触:“我不想听你的。”
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
✅ 把家务变成“游戏”:「看谁先把袜子叠成小包子!」
✅ 把家务变成“挑战”:「今天你能独立收拾玩具角吗?我来计时!」
✅ 把家务变成“仪式”:「哇,今天你已经是家里的一员啦!」
当家务从“负担”变成“乐趣”“成就”“责任”的时候,孩子就不再逃避。
四
最重要的,是父母的“等待”
很多家长在教孩子做家务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画面:
孩子叠不好衣服,我们就忍不住“出手”
孩子收拾太慢,我们就忍不住“催促”
孩子做得不对,我们就忍不住“责备”
但请记住:孩子的“不会”“做不好”,是通往“会做”“能做”的必经之路。
当他第一次叠衣服叠成一团的时候,不要急着接手,而是说:“妈妈看到你努力叠了,太棒了。”
当他花半小时才收拾完玩具时,不要催促,而是说:“你完成得真认真。”
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结果”,而是“被肯定的过程”。
写在最后:
家务,不只是家务。
它是孩子通往“自我管理”的第一步,是他们通向“责任感”“自信心”的起点。
当我们从“帮他做”转向“陪他做”,再到“他能做”,孩子的成长,也悄悄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
有一天,你会发现,那个曾经“什么都不会”的孩子,已经学会了照顾自己、照顾家人,甚至会对你说:“妈妈,今天我来洗碗吧。”
而那一刻,你会明白——
所谓教育,从来都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做家务”这样的日常一点点养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