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区中,我目睹了一名 3岁孩童对着妈妈大喊大叫,泪水横飞,甚至在地上翻滚撒泼,妈妈无论是轻声哄劝,还是厉声呵斥,孩子都油盐不进,妈妈索性双手抱胸,冷眼旁观。
一位路过的老人对那位妈妈喋喋不休:“这孩子肯定被惯坏了,所以才会这样没规矩。”
然而,我想要表达的看法却是,事情并非这么简单。我见过不少多子女家庭,即便是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孩子,性格也有着天壤之别,有的孩子性情急躁,有的则温和柔顺,这难道就能断言是父母教育的失误吗?
育儿专家们常常提及,孩子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父母。我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但同时也反对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就一味地将责任归咎于父母。
我建议所有的父母们,不必总是将这一观点铭记于心。过分关注这句话可能会导致过度自省,从而引发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和自责感,这样的心态可能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习惯于将错误归咎于父母。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带着独特的心灵密码来到世界的,父母更像是园丁而非雕塑家——我们提供阳光雨露,但无法决定花朵绽放的姿态。
与其纠结“谁该负责”,不如相信:在爱与规则的平衡中,孩子终会找到自己的成长节奏。
就像那位冷眼旁观的妈妈,或许她正在用沉默告诉孩子:“我接纳你的情绪,但不会为你的行为买单。”这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写在后面的话:
家庭教育中”孩子问题源于父母”的论断,像一把双刃剑。最初这句话确实促使我不断自省,但过度反思反而让我陷入焦虑漩涡——每次孩子出现问题,我都像被念了紧箍咒的孙悟空,在自责与困惑中失去教育自信。更意外的是,这种焦虑竟被孩子敏锐察觉,成了她”拿捏”我的筹码。
当我尝试放下这个执念,转用”直觉养育法”时,奇迹发生了:
1. 松弛感带来权威:不再战战兢兢计较每句话的对错,反而建立了自然的威信
2. 真实胜过完美:允许自己偶尔犯错,孩子反而学会包容与尊重
3. 关系优先于教育:当亲子互动从”纠正问题”变成”共享时光”,改变自然发生
心理学中的”足够好母亲”理论印证了这点:父母60分的关注,比100分的紧绷更能滋养孩子。那些教育箴言应是路灯而非枷锁,照亮前路但不束缚脚步。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在反思与放松间找到平衡——就像放风筝,既要握紧线轴,也要懂得随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