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朋友羡慕我,儿子985研究生毕业,还乖巧懂事。这大约是普天下母亲心头最萦绕不去的一个问题了,到底孩子母亲有什么妙招。
前天,几个老同学小聚,她们又说到了子女教育问题,吐槽每每见着邻家的孩子安安静静地读书,或是听人说谁家的孩子如何知冷知热,这疑问便像初夏的梅雨,细细密密地漫上心来。一个劲追问我这个学霸母亲的育儿经。
其实,哪里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秘诀呢?我所见的,悟得的,无非是些生活里最寻常、最本分的光景。
第一件,是“陪伴”,且须是“不慌张的陪伴”。 我们做母亲的,身子坐在孩子身边,心却常常飞了出去,飞到那未完成的工作报表上,飞到那琐碎的家务开支里,飞到了麻将桌上……
孩子是顶顶灵敏的,他们能嗅出你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那份敷衍。真正的陪伴,是收起那满腹的焦躁,暂且将外面的风雨关在门外。
不必非要去解那复杂的奥数题,也不必讲什么大道理,只须在他做作业、搭积木时,你做你手边的工作,或是读一本自己的闲书。偶尔目光相遇了,相视一笑。
这空气里流淌着的安详与稳定,便是最好的滋养。他在这安详里,便知道自己的世界是牢固的,于是心也便沉静下来,不必用乖张的举动来博取那一点点的注意。第二件,是“话语”,要学着“说暖话,闭冷言”。 孩子的世界小,母亲的话语,便是他的风雨晴晦。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做了“指挥官”:“快去做作业!”“不许看电视!”“你怎么又……”这些命令与斥责,像一根根冷硬的钉子。
话说得多了,便成了唠叨,非但入不了耳,更会生了逆反的厚茧。何不试着换一种腔调?在他失败气馁时,说一句:“不要紧,妈妈小时候也这样。”在他分享学校里趣事时,你放下手里的活,真心地跟着他笑一笑。
更要紧的,是懂得在某些时候,彻底地闭上嘴。当他偶尔犯错,你一个宽容的、沉默的眼神,远比一场疾风暴雨的训斥,更能让他羞愧,继而自省。那无声的谅解,有时比雷霆万钧更有力量。第三件,是“做个有趣的大人”。 我们总希望孩子活泼、有创造力,可我们自己,却常常活成了一部枯燥的机器。一个终日愁眉不展、抱怨生活的母亲,如何能养出内心明亮的孩子呢?你得先让自己“活”过来。
阳台上种几盆花草,看着它们抽芽、长叶、开花;雨后,带着他去找蜗牛,看它们慢吞吞地爬过湿润的泥土;又或者,在一个无所事事的周末下午,忽然宣布:“今天我们来包饺子吧!”面粉沾满了鼻尖,笑声震动了窗棂。
你得让孩子看见,生活不止有作业与分数,更有这般鲜活、有趣的日常。他从你身上感染了这份生趣,他的心胸便会开阔,性情自然也便温顺可爱了。最后一件,也是最难的一点,是“做好你自己”。 一个母亲,若将全部的精力与期望都像赌注一般押在孩子身上,这份爱,便成了沉重的枷锁。你得有自己的工作事业、自己的喜好、自己的空间,哪怕只是睡前翻几页书,或是偶尔与好友的一番畅谈。
你活得从容、充实、有光芒,孩子便会以你为荣,并潜移默化地学着你的模样,去经营他自己的人生。他敬你,爱你,便会不忍用顽劣来伤你的心。这“不忍”,便是最牢固的“乖巧”,最懂事的根基了。其实,母亲哪里是园丁,非得将花草修剪成某种固定的模样。母亲更像是土地,是气候。你只需让自己变得肥沃、温润、阳光充足,然后,静静地、耐心地等待。那深埋于下的种子,自会依着它本来的天性,生根,发芽,长出它自己最好的姿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