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逗孩子可以,但请先“尊重”孩子!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上周同事小艾带5岁的女儿来上班。因为公事要出去一趟,把女儿放在公司叫我们帮忙看一下。

小女孩在公司自己玩得不亦乐乎,接近下班了,看着大家都提着东西准备离开,小女孩心里开始不淡定,有点不安了。

她扯着我的衣角,小声问道:“姨姨,我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她是不是忘记来接我了?”我安慰道:“你妈妈已经在回来的路上了,你看,窗外的云朵一动,你妈妈就离你近一点哦。我们来一起看看云朵好不好。”

旁边同事小d突然来了一句:“你妈妈不要你了。”结果小女孩“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这一小举动,在大人眼里或许觉得好玩,在孩子心里,就是巨大的恐惧。

在和孩子互动之前,请先记住这条底线:你可以逗,但绝不能“捉弄”!

1.逗”是让孩子笑,“捉弄”是看孩子哭!

“捉弄”是制造恐惧、焦虑、窘迫,目的是满足大人戏谑的快感;“逗”是制造惊喜、幽默、连接,目的是让孩子在欢笑中感受安全和爱。

前者是瓦解孩子对你的信任,后者则是巩固信任。

作为成年人,我们知道“世界是安全的”、“妈妈不会真的不要我”。但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展出这种抽象的、理性的判断能力。

同事小d的这种行为,就是我们仗着自己“知道是假的”,去欺负孩子“相信是真的”。

我们换个位置想想,如果你的领导一脸严肃地跟你说“你被开除了”,然后过了几秒才笑着说:“玩笑的,你怎么当真了”。你是什么感觉?

2.任何的‘逗’,都不能透支孩子的信任

很多大人逗孩子,其实是在享受孩子害怕、着急的样子,还美其名曰“锻炼他”。

“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

“你爸妈更喜欢弟弟,马上把你送人!”

这种话,孩子是会当真的。瞬间就能把他们扔进被抛弃的恐惧里。

小区的佳佳特别怕黑。奶奶总喜欢说:“你快点回家,不然等下门口的黑影就要来抓你了。”

有一次,佳佳在外面玩到天黑,吓得她躲在楼道里嚎啕大哭。无论奶奶怎么哄都不肯出来,嘴里喊着:“你是骗人的!黑影会走我!” 那一刻,奶奶脸上的笑容僵住了,她才意识到,自己随口一句的‘玩笑’,在孙女心里种下了多深的恐惧。

总是这样“逗”孩子,他会慢慢觉得:“大人说话不靠谱,他们在骗我。” 时间长了,孩子就容易变得敏感、多疑,不敢再轻易相信你。

3.高级的“逗”,是把自己变成“戏精”

那怎么逗孩子才算高明?秘诀就一句话:把自己也变成小孩,陪他一起疯。

真正会逗的大人,从不居高临下,而是蹲下来,用孩子的逻辑陪他玩。

假装笨手笨脚,让孩子当老师

孩子在玩积木,爸爸假装拿起积木,把它放的歪七扭八,然后长叹一口气:哎呀,这也太难了,你能帮我找到它的家吗?”

孩子会立刻放下手中的,主动跑过来指导。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

扮演弱者,激发孩子的保护欲

晚饭后,妈妈假装非常虚弱地拿起水杯说到:“哎呀,我今天太累了,这个杯子太重了,我的手都在抖。谁能来救救我…”

孩子会立马抢着说:“我来,我是超人!”小心翼翼地把杯子拿过去,这样会让孩子自己被需要,是个小英雄。

制造意外,培养幽默感。

爸爸在给孩子讲故事。 爸讲到一半,突然用很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假装有东西掉进了他的嘴巴里:“哎呀!我的嘴巴里好像掉进了一只小老鼠!它在里面跑!快,宝宝,你快用你的‘魔法光’照一下,把它赶出来!”

孩子会用手电筒或假装的光束照向爸爸的嘴巴,并发出“咻——”的声音,然后两个人一起哈哈大笑。

日常的这种互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让孩子感受到你是他值得信赖的、有趣的“玩伴”。

写在最后

高级的“逗”在于创造惊喜、尊重孩子、提升情感。核心是让孩子笑出声、觉得自己很棒、更爱你,而不是让孩子感到焦虑或被欺骗。

孩子最需要的,是我们毫无保留的、充满安全感的信任。

从今天起,如果有人用吓唬、欺骗的方式“逗”你的孩子,请立刻阻止。别和他们一起说什么“这孩子开不起玩笑”。

一个被尊重、被认真对待的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自信、开放且充满安全感的人。

让我们用尊重和爱,陪孩子一起,真心地哈哈大笑吧!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逗孩子可以,但请先“尊重”孩子!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