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宝宝都是妈妈的掌上明珠,当宝宝生病不舒服时,妈妈都恨不得自己拥有“手到病除”的神奇能力。其实这并不算异想天开,流传千年的中医智慧宝库中蕴含着数不清的妙招验方,其中不乏操作简单、取材天然的疗法。今天我们就来继续深入挖掘,那些简便易行、实用有效的中医疗法。
明代有一位医学家叫申拱辰,他自幼修习儒学,后来偶然的机会中结识了一位民间中医,得到了他的真传。申拱辰此后行医著书,将自己的医学经验写成一部《外科启玄》,对我国外科学的发展有比较重要的影响。他在这本书中介绍的很多外治疗法,核心在于利用药物的性味和自然的物理原理(如热力),通过对皮肤、穴位的作用来起效,安全又直接。
1. 葱豉熨敷法:宝宝风寒感冒的“第一道防火墙”
申拱辰非常推崇用温热的方法来驱散寒邪。对于宝宝不小心着凉,刚开始出现流清鼻涕、打喷嚏、鼻子不通、有点怕冷的时候,用这个方法效果最好。
准备材料: 带须的大葱白3根、淡豆豉1小把(约20克)、食盐一小勺。
做法:将葱白切碎,和豆豉、食盐混合均匀。放入平底锅中小火慢炒,炒到混合物温热烫手(关键: 妈妈用手背试温,感觉热但不烫皮肤为宜)。用一块干净的纱布或棉布包起来,扎紧口,做成一个温热的药包。趁热用药包轻轻地熨烫宝宝的后背脊柱两侧(膀胱经循行的地方),从上到下。也可以熨一熨宝宝的额头、后颈窝和太阳穴。每天1-2次,直到宝宝微微出汗,症状缓解。
葱白和豆豉都能发汗解表,炒热后借助热力,能帮助宝宝把侵入体表的寒邪“赶出去”,就像给受凉的身体升起一个小太阳。
2. 五倍子醋调方:蚊虫叮咬、轻度红肿的“收敛剂”
宝宝皮肤娇嫩,被蚊虫叮咬后常会起一个大包,甚至红肿一片。申拱辰记载用五倍子外敷来“收束”肿毒,防止扩散。
准备材料: 五倍子粉、食用醋。
做法: 取一点五倍子粉,用醋调成黏稠的糊状。直接涂在宝宝被叮咬的红肿处,或者任何轻微红肿的皮肤上(如刚起的痱子,但破皮处不能用)。范围要比红肿处大一圈。干了可以再补涂。
五倍子味道酸涩,有非常强的收敛作用,能把局部的“风毒热邪”收住,醋能软坚散结。两者强强联合,能很快地消肿止痒。
3. 药浴法:用洗澡来防病治病
药物煎汤熏洗是一种常用的外治疗法。我们可以将其改良为宝宝喜欢的药浴,用于预防和辅助治疗痱子、湿疹等皮肤问题。
准备材料: 艾叶一把(约30克)、金银花10克(可选,针对热痱)。
做法:将艾叶和金银花放入锅中,加满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熬15分钟。滤出药液,倒入宝宝的洗澡水中,混合均匀。像平常一样给宝宝洗澡,让他在药水中浸泡玩耍5-10分钟即可,洗完后可用清水稍微冲一下。
艾叶能温经散寒、祛湿止痒;金银花能清热解毒。通过药浴,药力借助水的温热透达皮肤,可以疏通气血,清热祛湿,让宝宝皮肤清爽,远离瘙痒。
外治疗法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安全、副作用小,能让妈妈从单纯的“喂药者”,变成可以通过特定外治手法来为孩子疗愈的“手护神”。将古人的智慧融入现代的育儿生活,成为您育儿工具箱里的“秘密武器”,您就能多一份从容,少一份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