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说教,是行动——五个”和孩子一起”,让你不费力变身好爸妈
最近在图书馆听到两个孩子”吐槽”他们的妈妈,说假期刚开始时是”亲亲小宝贝”,没过几天就变成了”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熊孩子,被催早起、限玩手机、催写作业…我忍不住在一旁会心一笑。
这不就是我们大多数父母的真实写照吗?
我们天天对孩子说”要有计划、要自觉、要少玩手机、多运动…“明明是为他们好,可孩子就是听不进去,好像我们的话就跟耳边风似的。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说破嘴皮子,孩子就是不买账?
后来我看到作家莫言说过的一句话,突然开窍了:
一个孩子的意志、品德、胸襟、抱负等最重要因素,根本不是通过父母说教等”显教育”产生效果,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
啊哈!原来要真正影响孩子,不是靠语言和情绪去规训,而是要采取”不动声色”的教育——把教育融入到日常相处的细节里!
作为一个经历过”跟孩子斗智斗勇”各个阶段的过来人,今天我就分享几个实用的”和孩子一起”小妙招,保证比你天天”唠叨教育”管用多了!
一、和孩子一起读书
作家薛涛的育儿方式让我特别佩服。他引导女儿阅读不是整天喊”快去读书”,而是用自己”读书的姿态”去感染孩子。
他经常坐在简陋的书桌旁读书写作,两三岁的女儿好奇地问他手里的笔是什么”玩具”,他不是不耐烦地打发孩子,而是神秘地说:“这是一支魔法的笔,能写出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
多高明的引导啊!
后来父女俩就变成了坐在一张桌子旁,各自看自己的书,谁也不打扰谁。
更绝的是,薛涛从不干涉女儿读什么,只是分享自己认为好的书。
结果女儿长大后,反过来给爸爸推荐好书,还对他写长篇小说起了很大帮助。
我们总发愁孩子没阅读习惯,成绩不好,其实是没在一开始,把”享受一本好书的状态”带到孩子面前,没有激起他对知识的渴望。
说句不好听的大实话:当我们整天刷手机时,孩子也会对手机”上瘾”;只有当我们自己先放下手机,捧起书本,孩子才会好奇:书到底有什么魔力?
二、和孩子一起看电影
记得《流浪地球》上映时,有位爸爸怕小女儿看不懂,居然亲手画了6张电影背景讲解图,向女儿解释了什么是”太阳核聚变反应”、“氦原子反应”,为什么太阳系会毁灭,为什么要启动”流浪计划”等等。
最后还给孩子留了思考题!
这操碎了心的程度,可能不是咱们一般父母能做到的。但是,哪怕只是好好陪孩子看一场电影,这件事本身也很有意义。
教育改革家李希贵校长说,孩子越大,我们能和他们说上话的机会越少。这时,家长可以设立家庭电影日,和孩子一起看电影,不但能拉近亲子关系,还能拓宽孩子视野。
比如看《哪吒之魔童降世》,孩子能体会父母的爱有多种表达方式,领悟”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理;看纪录片《翻山涉水上学路》,能让孩子了解世界上有多少孩子上学不容易,体会自己的学习机会多么来之不易。
一部好电影、好纪录片对孩子的触动,绝对完胜我们平时唠叨的”说服教育”!
当然,这种”一起看电影”不是临时起意,而应该成为父母和孩子间有仪式感的惯例。每周抽出一个晚上,关掉手机,一家人窝在沙发上,捧着爆米花看一部好片子,这比你苦口婆心教育一百遍还管用!
三、和孩子一起打游戏
说到打游戏,估计不少家长要暴跳如雷了:“还让我陪孩子打游戏?我恨不得把他的游戏机砸了!”
别急,你听我说完。
知乎上有个提问:“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自己的孩子打游戏?
“下面一个高赞回答让我醍醐灌顶。
答主是心理咨询师叶壮,作为两个孩子的奶爸,他不反对孩子打游戏,但他的原则是:打就打适合孩子年龄的优质游戏,打就要”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他把陪孩子打游戏变成了高质量的亲子活动,用行动去培养孩子对游戏的良好品位,帮孩子建立起和游戏相处的正确模式。后来,他还把经验写成了《边游戏,边成长》这本书,帮助家长了解电子游戏的正面价值。
想想看,我们为了阻止孩子打游戏,和他互相拉锯一万次,那何不用一点点时间,去陪孩子痛痛快快打一场游戏?当你不带评判地靠近孩子的世界,你才能真正走近孩子的心。
李希贵校长说得好:家长要利用好孩子最喜欢的事情,认真研究,把它变成一个教育行为。
四、和孩子聊新闻八卦
孩子大了,我们的担心也越来越多:复杂的社会,我们怎么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怎么让他们有自我保护意识?
和孩子聊新闻八卦,就是亲子间最容易接受,也最好操作的方式。
一位高中生妈妈分享说,她第一次和孩子进行有关男女亲密关系的深度讨论,是源于一篇关于大学自杀女生的新闻报道。她第一次切身体会到,原来孩子也能从新闻事件中,汲取多样观点,收获看待世界的角度。
平日里我们不知从何说起的”霸凌”、“毒友谊”、“性侵犯”、“两性关系”、“金钱”、“毒品”这些重要又难以启齿的话题,在对新闻时事的讨论中,都能很自然地展开。
并且,因为这些事件确实发生过,比我们胡编乱造的”危险情景”更有说服力。
所以,新闻八卦不是什么”闲事儿”,而是我们帮助孩子探知世界的重要窗口。当我们和孩子开启这种”亲子闲聊”,孩子的视野和格局也在悄然成长。
五、和孩子一起运动
趁早品牌创始人王潇(网名”潇洒姐”)是40多岁还拥有马甲线的运动达人,她的10岁女儿最近在马来西亚婆罗洲青少年壁球公开赛中获得了第九名的好成绩。
潇洒姐分享过自己如何”影响”孩子运动的经验:
第一,言传身教,刻意在孩子面前运动,让孩子知道运动和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中最自然的事;
第二,带孩子广泛尝试各项运动,直到发现孩子能坚持、沉浸的项目;
第三,建立训练计划,参加比赛,让孩子在运动中体会竞争和输赢。
在她看来,就算父母运动天赋平平,只要生活方式在先,孩子培养出和父母一样的运动爱好,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如今物质生活越来越好,还有什么能让孩子吃身体的苦、精神的苦,锻炼出自律品格和坚强意志?答案是:运动。
社会竞争这么激烈、精神压力这么大,还有什么能给孩子身体和脑力的强力支撑,让情绪充分释放,让精神百折不挠?答案还是:运动。
与其逮着机会就教育孩子”要多运动”,不如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运动起来。
最高境界是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句话说得好:“你怎么教育孩子,不是最重要的,你是怎样一个人,才更关键。”
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父母用语言教导孩子该怎么做,而是我们用行动告诉孩子:这就是一个人面对生活、面对学习、面对挑战,最该有的样子!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泰勒的《助推》一书讲的是用无形方式引导,让人不知不觉中行为发生改变。这五个和孩子相处的细节,就是我们助推孩子的开始。
相信当我们行动起来,不再只会唠叨”你要这样”“你要那样”,而是真正陪伴孩子一起读书、一起看电影、一起打游戏、一起聊新闻、一起运动,孩子的改变,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毕竟,比起千言万语的说教,孩子们更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更愿意跟随那些行动的脚步。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