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小心推倒了转页扇,还反过脸来看你,看你的表情会是什么反应?听你的第一句话会怎么说?
孩子就是会关心你的这两个方面:语言和行为。
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他的眼神会看着你。
如果你看见了,假装没看见,孩子就会继续犯错误。如果你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啊!“
孩子就会开始沮丧,不说话。
如果你不说孩子,那么小事不说,大事就会惹出一些麻烦;如果你说声色俱厉地教训了孩子,将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所以这个得需要拿捏有度,同时也需要我们一起重视孩子的心理发展和性格发展。
01
先忘掉自己的情绪
然后孩子就开始优秀
带孩子或者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过了情绪这一关,忍不住就会难以收场。比如,菲菲不小心摔烂了玻璃刻度杯,摔得稀碎,大人看了心情就不好:一方面,大人要慢慢地去捡起碎玻璃,另一方面,大人还要重新买一个玻璃杯。
基于这个原因,摔的次数多了,大人一般都会大发雷霆。菲菲妈过来就是一个耳瓜子,菲菲哭得合不拢嘴,而孩子哭起来,又等于把事情搞大,更难以收拾局面。
既然大人发个脾气也改变不了事实,不如就忘掉摔烂玻璃杯的这个事情。不要去想结果,不要去想成本,碎了就碎了,碎了也能捡回一个教训,也等于赚了一回。
有很多家长会说,说得倒轻巧,你试试?
前天,嘟嘟孩子摔烂一个碗,我根本没有脾气,就是告诉孩子下次要小心,不要摔到自己的脚了。
只要不放大事情的结果,一般大人的情绪是可以烟消云散的。
孩子一看见家长有脾气,就会很害怕,慢慢地就变成每一次都会害怕做错事情。
网上那么多孩子做出过激的行为,有些是因为情绪的碰撞,有些是因为一直充当了“受气包”。只要家长在情绪上有了包容的度,孩子就开始产生优秀的习惯。
02
再把事情当作什么都没发生
以有效的沟通带来更多的回报
无效的沟通可能就是责备和抱怨,很多对话都是这样的:
“早知道这样就不给你杯子喝了。”
“早知道这样就拿一个塑料杯给你喝好了。“
“早知道你这么败家就多罚跪几次。“
家长不充当“马后炮”就是最好的沟通。在忘掉情绪的基础上,大人先想好怎么和孩子沟通。比如,就当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例子,跟孩子好好地沟通:
你看小兰兰也是把杯子摔烂了,她妈妈跟她说再买一个不就行了吗?我们也要向兰兰学习,下一次喝水的时候再也没让杯子从手里跑掉。
再比如,这样的沟通真的一举两得:
邻家有一个8岁大的孩子,正在玩气球,手中的绳子一下没拿紧,气球飞走了。他爸爸马上走过来,对他说:“跟气球说拜拜。”孩子也挥了挥手,抬头跟空气中的气球说:“拜拜”。
这个例子,其实就是把孩子心爱的东西,当作自己的小伙伴,让孩子学会能舍能分。而这对父子双方面都不存在情绪和过激的言语。
最好的沟通也许就是很平常的沟通,不要去计较那么多,人生不过如此,让小孩子的心胸也变得宽广起来。
当孩子知道父母没有过多的责备和训斥,他能收到更好的亲子体验。孩子孩子们会把父母的宽容视为一次夸奖,他们下次会把这样的夸奖,转变为更好的行为来回报父母,这就是育儿的效果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