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为何总被「正确说法」
绑架?
前几天一位家长朋友问我孩子问题,介绍孩子情况时,大概为了说的全面客观吧,说孩子年级前十,然后说了很多缺点,习惯不好,书写不规整,答题不规范,不喜欢老师专制,被老师盯着等等,总之说了好多,我都看乐了。
都年级前十了,这些所谓的习惯都不重要,成绩好就可以了,别管他怎样做到的,他做的就是对的。
家长常常对孩子学习的理解比较表面,或者是受小学老师影响太大了。就很容易过于在意一些表面细节。
其实那些都没那么重要。如果那些都做到,做得很好的,通常也不是学霸。
一个学生根本没必要做到所有的好习惯,什么到家先写作业,整理错题本,写作业不能听歌……
好习惯可能很好,但不必要求一个孩子都有。不好的习惯,也许对某个具体学生来说倒是有用的。
总之,不用盯着表面细节。每个学生都应该自己尝试,摸索到适合自己的做法。
另外就是,小学以后,家长就不必盯得太细。这也避免了你拿各种不一定正确的标准去衡量评判他。
再有,我对孩子任何一个特质,都会从正面去看待和理解,所以就看不到那么多缺点。上边那些我看都挺好的。
我女儿初一时的新习惯,就是边听快歌边写作业。这事好像很多家长会批评。我第一次见到问过她,这样不影响吗?她说不会。就完了。我相信她想效果好,最终是她在写作业。也是从她小时候起我们就这样沟通。
后来我写一次她的英语作业就体会到了,真的需要有什么仿佛给打肾上腺素,才能有劲一气做完。(不是推荐这做法,您根据孩子情况具体酌情)
很多家长特别容易被一些正确说法给局限住,比如,要培养好的学习习惯,阅读特别重要,要诚实不能撒谎……
这些都对,但是它不是绝对的。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基因不同,从小教养和环境不同,属相星座血型都不一样。所以,我觉得,观察自己孩子当下的状态,是大于这些金科玉律的。大概也是因为,家长没有真的领会这些说法背后的道理,所以就过于僵化地强调这些,而不能灵活地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阶段去调整。
而当我们每天拿着这些跟孩子抠细节、较劲时,通常就不会产生想要的结果。
我们自己要真的明白为什么这么做,背后的道理,那是一种什么状态,才有可能展示出来,影响到孩子。
总之,多想一步,我们先想明白,自己也做到,然后对孩子,灵活一些,各种角度去尝试,但不必太僵化去要求,留出点空间,观察他,随机应变。
02
要促成改变,
先理解背后需求
有一句流行的话:你看到别人的问题,实际可能是他的解决方案。这个话可以帮很多家长理解孩子的表现。
家长都想让孩子全力在学习,但是他是个真实的人,他生活里会遇到各种挑战,那些妨碍他全力学习的做法,或许就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解决办法。这些办法外人看可能不对,但也许在他感受起来,是有用的。
比如, 家长希望孩子做完正事马上睡觉,但对他来说,熬夜获得的自主时间比睡眠更重要。家长觉得网上那些互发表情包的交往没什么用,学不到东西,但孩子要抓住机会跟他人互动获得链接感……孩子心中的价值排序与家长的不同,那是因为家长眼里只有学习,看不到其他需求。
有家长担心,如果“放任”,孩子这种状态可以持续青春期几年。
我觉得放任这种思路还是家长立场的旧思路。咋不觉得他是在补需要的那些呢?如果我们理解他的需求,那就想办法用其他方式多满足,补上了就不至于非要牺牲比如睡眠去获得。
所以,先不要急着评判纠正,多去了解他,知道他真实的状态,当下的困扰,搞清楚来龙去脉,然后才能有机会解决最初的那些问题。
学习的状态好比是冰山露出的部分,是其他深层状况的综合表现。
并且成长中其他方面,也是要看到的,如果都忽略了,以后还会需要解决。
希望孩子完全心无旁骛学习的想法,本来就是不太现实。因为成长终究是全方位的。
真的特别爱学习的孩子,他们也会花时间去学很多课程以外与考试无关的东西。
另外,有太多我们认为重要的事,只有当孩子也明白了背后的道理,也看到了意义价值,认同了,才会真的去做。这有个过程。
朋友跟我说,她孩子初一,做数学题能直接看出答案的,就不爱写过程,觉得没必要。(孩子小学是在体制外读的,还没养成习惯。)
我感觉,孩子对这些要求反感,除了没有养成习惯,也是因为没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而把这些看作老师没事找事,僵化走形式。初中的年龄就最讨厌被这样强制管理。
而实际上,详细写下来严谨的推导过程,这就是数学的一部分,是数学的本质所在。喜欢数学的人,喜欢的就是这种环环相扣严丝合缝的逻辑链条。每个环节都确凿无疑,精巧无比。
不这样严谨推导出来,不足以证明结果的正确。这也算是培养一种最基本的科学精神。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去看待写解题过程,那就不会反感抵触了。
很多高难度的考试,比如一些数学竞赛、剑桥数学专业入学笔试,都要求写详细推导过程,几道题能写很长的过程。解题成功,并且过程完全不出错,这是很不容易的,非常挑战头脑。
所以,对孩子的问题,要理解他实际的点是什么,还要自己有储备,能给他提供不一样的角度,帮他跳出来去看这个事。
多进行深层的沟通,然后有些耐心。
03
阶段性的小问题,眼光拉长看
学会把小问题放到恰当的位置
幼儿和小学生家长,特别容易为孩子的一点小事忧虑,搞得白天一整天闷闷不乐,甚至一直在自责。
看大家的评论,很多都是阶段性的小问题。
比如,幼儿的吃饭睡觉发脾气、买东西、两孩教养、低年级近视、女生发育……这些大部分我都写过,有空可以搜关键词看,或看其他育儿书,都能找到一些改善的方法。
另外,遇到事情时可以试试这样想:
很多小事都是成长中几乎必然会发生的,身体不舒服、没睡好、近视、考试马虎、忘带东西、某科没学会、畏难逃避、撒谎、遇到不喜欢的老师、小磕小碰……
大部分小事,都可以看作是成长中的小台阶。家长不必自责,不论你做得怎样,如何完美,有些事情都会发生。出现了,去应对就好。
不要有我们作为家长可以给孩子屏蔽一切障碍烦恼的企图。我们不是神。过于夸大我们的责任,本身也是对孩子自身价值的一种否认。
这些小事未必就都是负面的。它们有的本来就不是大事,有的是可以找到积极价值的,有的你能解决,有的随着时间推移孩子长大自然会解决,有的可能一辈子也不一定能解决。
我们每个成年人也不是完美的,都是带着各种小“问题”在继续生活着。
所以,少一些自责,多关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学会把这些小问题放在恰当的位置,而不是一直盯着它看。
家长有这样的高度气度,松弛乐观不忧虑,不把它过于当个事,孩子也就少一些压力,能感受到力量,积极去面对。
放大时间尺度看,都不是多大个事。
04
接受养育的不确定性,
过分苛求细节容易过犹不及
还有一些是生活上的,对这个用眼近视,熬夜等等焦虑,这个以前我说过,你越关注,他越是可能不去做。这个东西都是很灵活的,而且同样是,不一定你用十分力气,就能完全避免。
比如近视,现在比例太高了,怎样注意,如果家长近视,孩子近视概率也是很大的。近视了就配镜吧,不必太自责。好比我女儿,小时候我也努力保护她的视力,四年级的时候还是近视了。
还有些家长为了视力,让孩子少阅读多听书,最后阅读能力跟不上,习惯了靠听获取信息等等,所有的事情都是过犹不及。
养育孩子,当下的小问题尽力解决好,但也只能尽力而为、随时修正。家长替他做的、决定的越多,孩子越容易没有动力和活力。
无论何时,都要灵活放松一些,别对某个点过于执着,时刻挂在嘴边,一点没做到也不行。
比如吃蔬菜、几点睡觉、户外晒太阳……凡是被家长过于执着强调的事,成了僵化的清规戒律,没做到家长就不开心的事,最后都会把孩子推到相反的地方,并且,他要用以后几十年来补偿找齐。其实本来是好事,何必呢。
每个阶段搞清侧重点,努力去做就可以。心里抱持着乐观和对未来的信念,相信他在成长。
我觉得,在小学阶段,让孩子开始对学习有兴趣,逐渐锻炼头脑,乐于学东西,这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在动力、兴趣与坚持做点相关练习,两方面去同步努力,找到适合孩子的方式,帮他一点点提高。
低年级孩子,爱玩是天性,所以要想办法,以玩的方式锻炼各种能力,同时把学的形式和过程变得好玩一些。
怎么做,我微博和公众号也分享过各种资源和方法,总归来说,这和幼儿期吃饭睡觉那些小事一样,家长多动脑筋,根据现有条件和孩子特点,去想办法。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生,挑战是,如何平衡好学业和其他的全面个性化发展,怎样争取时间,利用好学校和身边条件。
05
当我们拼命纠正孩子的时候,
潜意识在想什么?
很多家长焦虑,往往是因为我们总期望有一些确定的答案。比如,孩子有一些小问题,就会去想,这什么时候能好呢?以后会更好还是更糟?怎样做能保证好起来……
但是,真实的世界里,有太多因素在起作用,而这些因素,大部分是家长以外的,是家长无法掌控的。这些外界事件,对于孩子的改变来说,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阻碍……
作为家长,我们最能掌控的只有自己。我们永远无法去把握孩子生活里的所有外界环境。
所以,我们做好自己,这非常重要,然后,就要接受未来有各种不确定。遇到有益的,多珍惜利用。遇到阻碍的,一起学着去解决和面对。
这个世界上,养育孩子和其他事情其实都是如此。并没有一个先知或全能的人能告诉我们未来会怎样,何时会好。我们就是要一边努力一边接受。
在努力与接受中持续前行。生活没有完美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问题前行。
所以才需要保持乐观,有信念,坚信未来一切会好,用这种乐观的精气神支撑我们勇敢地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