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路上,我们都是和孩子一起长大的‘大朋友’,不焦虑,不内卷,只想和你慢慢聊——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崩溃时刻?
想让孩子早点睡觉,催了十遍他仍在玩玩具;
耐心教孩子写作业,可他要么走神要么发脾气;
本想和孩子好好谈心,没说两句就变成了说教与反驳……
久而久之,我们成了孩子眼里“爱唠叨的家长”,孩子成了我们口中“不听话的娃”,亲子间的距离悄悄变远。
其实,好的亲子关系,从来不是靠“管”出来的,而是靠“做”出来的。
做好以下7件事,就能帮你养出既懂事、懂感恩的孩子。
01
孩子哭闹时,先“共情”再“解决”
不少家长面对孩子哭闹,第一反应是制止:“不许哭!” “哭有什么用!”可越制止,孩子往往哭得越凶。
朋友家4岁的孩子,有次因为玩具车坏了满地打滚。朋友没有呵斥,而是蹲下来抱住孩子说:“妈妈知道车坏了,你特别难过,对不对?”孩子愣了一下,哭声小了些。朋友接着说:“我们一起看看能不能修好,或者你想先哭一会儿再解决?”孩子擦了擦眼泪,主动拉着朋友去修玩具。
孩子哭闹时,情绪永远比事情本身更重要。先接纳他的情绪,让他知道“你懂他”,他才会愿意听你说,问题也才能真正解决。
02
陪孩子时,“专注”远胜过“在场”
很多家长看似陪在孩子身边,手里却刷着手机、回复着消息,孩子凑过来分享趣事,也只是敷衍地“嗯”一声。
有位爸爸曾分享,以前陪孩子搭积木,总忍不住看工作群消息。直到有次孩子问:“爸爸,手机里的事,比我还重要吗?”他才猛然醒悟。后来每次陪孩子,他都会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在一边,专心和孩子拼积木、读绘本。慢慢发现,孩子愿意和他说的话越来越多,亲子间的默契也越来越足。
陪孩子的核心不是“耗时间”,而是“给关注”。放下手机,专注地参与他的世界,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爱与安全感。
03
孩子犯错时,“教方法”别“贴标签”
孩子打碎杯子、弄脏衣服、考试失利时,有些家长忍不住会说:“你怎么这么笨!”“你就是个调皮鬼!”这些标签,会像钉子一样扎在孩子心里。
邻居家孩子曾因为打翻牛奶,紧张地站在原地哭。妈妈没有指责,而是走过去说:“没关系,我们一起把这里清理干净。下次拿牛奶时,记得用两只手捧着,这样就不容易洒了。”后来孩子再遇到类似情况,不仅不慌了,还会主动想办法解决。
孩子犯错,是最好的成长机会。少贴负面标签,多教解决方法,才能帮他建立自信,学会承担责任。
04
给孩子提要求时,“说具体”别“讲大道理”
“你要听话”“你要认真点”“你要懂礼貌”,这些模糊的大道理,孩子往往听不懂,也做不到。
比如想让孩子饭前洗手,与其说“你要讲卫生”,不如说“宝贝,饭前要去卫生间,用洗手液搓出泡泡,把小手洗干净再过来吃饭”;想让孩子整理玩具,与其说“你要收拾好”,不如说“我们把积木放进红色盒子,玩偶摆回架子上,好不好?”
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把要求说得具体、清晰,他才知道该怎么做,也更容易养成好习惯。
05
孩子有想法时,“多倾听”别“急否定”
“这有什么好玩的!”“你这想法不对!”“别瞎琢磨了!”这些否定的话,会慢慢浇灭孩子的好奇心与表达欲。
有个孩子曾兴奋地跟爸爸说:“我想把小船放进鱼缸里,看看它能不能游。”爸爸没有说“不行,会把鱼缸弄脏”,而是说:“这个想法很有意思!我们可以先在小水盆里试试,看看会发生什么。”后来父子俩一起实验,孩子不仅玩得开心,还问了很多关于浮力的问题。
孩子的想法或许稚嫩,但每一个都值得被尊重。多倾听他的心声,少急于否定,才能保护他的创造力与探索欲。
06
奖励孩子时,“夸过程”别“夸天赋”
“你真聪明!”“你真厉害!”这种夸天赋的话,会让孩子觉得“我做得好是因为我聪明”,一旦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
正确的夸赞方式,应该聚焦在孩子的努力与过程上。比如孩子画画进步了,别说“你真有天赋”,要说“妈妈看到你这次画画,特意观察了窗外的树,还加了很多细节,比上次用心多了,进步真快!”;孩子独立穿好衣服,别说“你真能干”,要说“你今天自己扣扣子、拉拉链,一步步把衣服穿好了,太了不起了!”
夸过程能让孩子明白,“努力就能做得更好”,从而拥有面对挑战的勇气和动力。
07
所有技巧,都抵不过“父母的以身作则”
有位妈妈想让孩子爱上读书,每天逼孩子读1小时书,自己却躺在沙发上刷短视频。可孩子不仅不爱读,还总偷偷模仿她刷手机。后来妈妈改变方式,每天固定时间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看书。慢慢的,孩子不用催,也会主动拿起书读。
育儿路上,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你想让孩子有礼貌,自己就要待人温和;你想让孩子爱学习,自己就要保持求知欲;你想让孩子乐观开朗,自己就要积极面对生活。
写在最后:
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做好共情、专注陪伴、教方法、说具体、多倾听、夸过程、以身作则这7件事,就能在亲子间搭建起爱的桥梁。
愿我们都能成为懂孩子的父母,陪他们慢慢长大,看他们长成眼里有光、心中有爱、脚下有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