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从家庭迈入学校,特别是第一次入园,环境会有巨大的改变,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很多孩子在这一个阶段出现过激的反应,长时间焦虑,容易使孩子抵抗力下降。
刚入园的孩子常常很容易感冒、发烧等等。
有时是不愿意去学校,也不愿意跟其他的小朋友交往,有的甚至持续数年之久。
如果错过了之前的安全感培养期,孩子缺乏安全感和基本信任感。
还有什么办法弥补呢?
给孩子补充心理营养。
爸妈要反省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对孩子忽视了?
特别是看看是不是没有关注孩子的内心,只是给他物质的保证?
请给孩子足够多的时间陪伴,特别是一些高质量的陪伴:比如陪孩子一起读故事书;一起去跑一次步或者运动;一起玩一个玩具。
关键是一起做,而不是孩子在做孩子的,你在边上做自己的。
有的父母说为了让孩子独立,才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带,这样就不依赖妈妈了。
甚至1岁多就送到托儿所,说能让孩子更独立。
这样的结果是孩子往往被老人宠溺,更加难以独立。
或者在托儿所得到了照料,却失去了内心的安全感。
孩子和妈妈总是分离的,妈妈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亲子关系非常不稳固,那对孩子的影响就很大,爱的匮乏感便很严重。
一个人如果内心充满爱的匮乏感,如果没有获得疗愈,那无论他长到多大都在找妈妈的爱。
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更好地走上独立。
父母的关注和亲密的爱,是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的两个关键。
孩子需要积极地关注。
“当我不开心时,我会感到难过。我的情绪需要有人看到,不管我的目的如何,我首先希望有人关注到我的情绪,而不是忽视和打击。”
这样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爱的,是被父母关注重视的。
所以有时候儿子一脸的难过地带着他的玩具找到我说:“爸爸,我的这个轮子掉了。”
其实这个时候他只是希望我能响应他的感受。
“你是不是觉得不开心,要不爸爸给你修修。”
不管再忙都要重视孩子的问题,因为那是他们眼里的大事。
“好的!”这时候儿子马上就高兴了起来,等着我鼓捣。
就算修不好,孩子也不会难过了,因为父母感受到了他的情绪,并且积极地帮助了他,而这样就足够了。
孩子很多时候要的不多,仅仅是父母一个关注的眼神,一个拥抱。
或者摸摸头、拍拍肩膀也好呀。
让孩子被关注,孩子会觉得这个世界充满爱和理解,而不是冷漠和忽视。
亲密的爱会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安全的基地,他会信任父母的话。
当父母告诉他,“下午5点我会来接你回家。”
孩子就会相信父母说的话,安心地融入学校,等待父母的到来。
让孩子体会到这种不离不弃的关系,自己不是孤单的,而且不会被抛弃,感觉周边的世界是安全而稳定的。
这是孩子安全感形成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