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十年时间跟踪拍摄的《零零后》纪录片里,小女孩一一和辰辰,都是内向、喜欢独处的人。
幼儿园里,别的小朋友成群结队,只有一一,一个人吃饭睡觉玩耍,不哭不闹,不慌不乱。
幼儿园老师对此很担心,有意引导她找个朋友。但一一很坚定,“我就喜欢自己玩儿,我觉得一个人玩儿挺好的。”
大李老师告诉她:“你得需要一个好朋友。”
一一哭了:“我不想要好朋友。”
一一的妈妈完全地接纳孩子:“我和她爸爸都内向,所以内向并没有什么不好,蛮正常的”。
说完,她大方地笑起来。
长大后的一一,安静内敛,有着超乎同年龄人的智慧和见解,用自己的方式不卑不亢地与他人交往;
在做自己时,更有着异于常人的笃定。从她的眼角眉梢,举手投足间,可以充分地看出她已然找到自己的位置。
被接纳的孩子,能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能从容面对世界。
因为他们从生命之初,在无需证明什么的时候,就已获得了足够的肯定和爱。
因为被爱过,被接纳过,被相信过,所以明确地知道自己是谁,喜欢什么,不轻易的被外界的声音所扰,可以坚定地过自己选择的生活。
活出自己,那是生命最美好的样子。
辰辰,在幼儿园时有一个好朋友,她每天都很早去幼儿园,但不进去,坚持站在校门口等待好朋友南德,南德来了,辰辰的一天也就开始了。
可是十年之后,辰辰却成了一个缩在壳子里的人。
她喜欢泡在虚拟的世界里,在那里,她交到了很多朋友;
她的梦想是做动物科考员,她认为和动物打交道比跟人相处真实地多;她讨厌人总是带着面具,心机很深,不停地说着虚假的话……
一个正当花季的女孩,为什么宁愿承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独也不愿走出去和人交往?
因为没有人真正的接纳过她,当她每一次尝试外界触碰时,她感受到的都是不自由、打击或者冰冷。
辰辰的妈妈在片子里,不断地重复着:我的女儿是一个比较古怪的人,交友观是有问题的,不能把虚拟和活人区分开来……
她强调女儿从小到大一直是这样的人,不愿改变。
为此她希望孩子能外向一点,这样对她跟人交往或者对她将来适应社会,是有好处的。
可是,最终,辰辰却对她说:你走开,你的笨会传染的。
没有被接纳的孩子,一直活在父母的否定里,那是对孩子最大的打击,她没有办法找到自己,所以喜欢在网络里找寻自己。
一个人最早得到的依靠,来自于家庭,有能全身心无条件接纳自己的家人,是他们建立安全感的最初条件。
从小缺乏接纳的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与尊重,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找不到自己,找不到自信,那份童年时代缺失的安全感将终生无法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