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小时候跟不上,长大后步步艰难。
但其实,在父母看不见的地方,孩子早已不堪重负。
想让孩子优秀并没有错,但错的是,优秀的标准太过千篇一律。
▌好父母,都懂欣赏孩子的独特
国际知名舞蹈家许芳宜曾经在TED演讲中讲述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
她说自己的父母学历很低,父亲白手起家不容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就是好好学习,将来可以当老师,坐办公室,每天不用那么辛苦。
所以即使许芳宜从小热爱跳舞,还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强迫自己努力读书。可每次打开书本,都觉得是书本在看她,而不是她在看书本,功课自然不好。
家人总说,如果功课还是没有起色,那以后就只能出去当女工了。
许芳宜内心很恐惧,她不敢有梦,她也不敢想,因为自己功课不好,觉得自己没有前途,没有未来。
直到19岁那年,许芳宜遇到澳大利亚著名舞蹈教师罗斯·帕克斯。
老师不经意地说了一句:「这个孩子在舞蹈上很有潜力」,这让许芳宜非常感动。
她从来没有想过这个世界上还有人能支持她的梦想。
也是从那天起,许芳宜不再害怕,她敢去做梦,她想成为一个职业舞者。
学会欣赏孩子,他们身上除了成绩以外,还有那么多优秀的特质。
允许孩子不一样,他们才有可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给孩子做减法,允许他们慢慢长大
为了培养出「竞赛型孩子」,我们很容易一股脑把英语、跳舞、乐器、运动全部塞到他们身上。
我们总希望他会得再多些,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
结果培训费花了不少,孩子一样都没学成,还在家长的威逼下连一开始感兴趣的项目都厌烦起来。
亲戚家的小孩,刚满两岁,父母就开始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发愁了。
送幼儿园吧,国家又有规定,不满三周岁不能入园,思来想去,把孩子送到一家私立幼儿园去了。
结果孩子太小,面对陌生的环境,无法适应。
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指令,经常大哭,加上抵抗力差,没两天就感冒了。
家长也跟着上火,真的是适得其反。
有见识的父母,都会给孩子的教育做减法。
他们了解孩子的差异,尊重孩子的节奏。
既不会自寻烦恼地焦虑,也不会急迫地拔苗助长。
▌孩子的性格比成绩重要
我有一次出差,在动车上遇见了一对母子。
和妈妈东拉西扯地闲聊,我发现,无论说起什么话题,她都能扯到孩子身上。
然后各种唉声叹气:「我花了这么多钱,可孩子就是不给力。」
可是,我却发现,这个孩子其实并不像妈妈嘴里说的那样不争气。
他是非常有礼貌的孩子。
和我说话的时候总是认真地看着我,耐心听我碎碎念。
说起自己兴趣爱好,也是头头是道。
特别是下车前,他收拾桌子的模样,让我感慨万千:
为什么这么好的孩子,他的妈妈却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