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开家长会的时候,和几位妈妈聊天。
“你家孩子会做饭吗?”“做饭?怎么可能啊?孩子怎么能进厨房?”“开玩笑呢吧,他们哪有时间学啊?”“大人都快没时间做饭了,还孩子呢。”
早饭在小区门口买点,午饭学校食堂解决,晚上回去不是跟着父母一起点外卖,就是下馆子。
周末休息的时候,就去商场的餐厅挨个扫荡,美名其曰“改善伙食”。
哪怕家里开火了,孩子也永远没有踏进厨房的机会。
可锅碗瓢盆里装着的是人间五味,案板上渗透了酸甜苦辣,刀锋下也含着细碎的悲欢离合。
这些细水长流的生活哲理,不做饭的孩子怎能感受得到?
特别欣赏我那博士朋友的教育方法。
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把他带进了厨房,从最简单的手搓小元宵开始,一步步教导孩子自力更生。
烧开了的热水,倒进糯米粉里,用筷子搅拌着再揉成团。
干了添水,稀了加面。
揉好了切出一小份,在面板上滚成细长的面团,用刀切成合适的大小,搓成一个个小球。
做饭的过程里,孩子玩得咯咯直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度,,同时也Get到了制定和执行计划的能力。
准备食物要提前规划,选材、搭配、预估时间、水和面粉的比例、测量和加减乘除都在做饭的过程里得到了实际运用。
听到、看到的容易忘记,只有实际体验过的才会记在心里。
食物里,包裹着几代人流传下来的情怀。
幸福的家庭,都离不开一个热气腾腾的厨房。
只要你教得好,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可以在孩子的心里生成琴棋书画诗酒花。
人生除了文化知识,还有一种叫生活的技能。
洗手作羹汤的孩子,才能更懂生活。
一粥一饭,是知足随和;一茶一盐,是温良恭俭。
教会孩子做饭,便是教会他谋生与谋爱。
在往后漫长的时光里,在未来没有你陪伴的日子里,他可以自食其力,更能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