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火热岁月。
时代激荡下,有一部革命小说横空出世,像一根擎天柱,撑起了中国革命者的精神世界。
1953年在中国出版后,当年发行量高达100万册,成为当时最畅销的外文小说。
它,就是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牛虻》。
小说讲述了意大利革命党人牛虻悲壮又传奇的一生。
他生于富贵之乡,天性敏感脆弱,死里逃生后,在惨烈的现实中完成了自我成长与灵魂蜕变。
牛虻的大半生浸润在痛苦中,却又被痛苦成全。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苦难的滋味不好受,但熬过去,所有的伤疤终将成为我们的勋章。
- 痛苦,是生活的一堂必修课。
《牛虻》的故事,从轮船巨商勃尔顿一家被警察搜查开始。
彼时,意大利四分五裂,爱国青年奔走呼号。
他们组成了青年意大利党,以推翻教皇统治、赶走奥地利入侵者为己任。
这群年轻人游行示威,发动武装起义,深陷权力斗争的漩涡。
而勃尔顿家的小少爷亚瑟,就是青年意大利党的一员。
亚瑟不仅家世显赫,他的教父还是神通广大的大主教——蒙泰尼里。
在家族和教会的双重庇护下,无论外界多动荡,亚瑟的日子一直安安稳稳。
18岁时,他因为心爱的姑娘琼玛加入革命党,却总显得格格不入。
他天性忧郁,敏感多思,时常因为一点小事就闷闷不乐,耍少爷脾气。
这天,一次小组会议上,亚瑟看见琼玛与另一个小伙子举止亲密,立刻怒不可遏,愤然离席。
为了排解苦闷,亚瑟向并不熟识的神父卡尔狄告解,毫无戒备的他,说出了革命党不少机密。
几乎一夜之间,革命党人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有的四处逃窜,有的被捕入狱,还有人被当街打死。
亚瑟被认定为组织的叛徒,他试图辩解,可是连琼玛都不再相信他,还厌恶地甩了他几个耳光。
亚瑟悲痛欲绝,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又得知了另一件令人崩溃的事情。
他不是勃尔顿家族的孩子,而是神父蒙泰尼里的私生子。
生活的打击接踵而至,内心脆弱的亚瑟,根本招架不住。
他心态全崩,万念俱灰,终于在一个夜晚,投湖自尽。
少年时的亚瑟在层层保护圈中长大,一点小事,就能成为压死骆驼的稻草。
他不缺金钱、地位,亦不缺呵护、关爱,唯独缺少成长最需要的捶打与历练。
尼采曾说:一切决定性的东西,都从逆境中产生。
勇气、担当、判断力、承受力……哪一样不是经由艰难困苦磨砺而来?
一个人如果总在顺境中行走,累了有人扶,烦了有人哄,那他将永远得不到成长的机会。
不经风雪的松柏,撑不过严冬;不经捶打的人生,扛不住打击。
坦途虽然好走,但无限风光在险峰;痛苦虽然难熬,但熬过去,才是你的成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