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想尝试时,请闭嘴
别让担心变成“诅咒”心理学家曾奇峰说过:
“一定程度的担心如果是饱含爱意的话,那么过度的担心就等于诅咒。”
看过综艺《新生日记》后,我一直对姜潮印象深刻。
姜潮的妈妈,是一个时刻担心孩子的母亲。从小到大,她一直跟在姜潮屁股后面照顾他,叮嘱他。直到姜潮结婚生子,妈妈依然会把“注意安全、好好吃饭、不要乱玩”挂在嘴边。就连和妻子一起学瑜伽、做头发、上护理培训班,妈妈都是形影不离地陪着。
连姜潮自己都说,妈妈的过度担心让他变得自理能力很差,胆子小,什么都不敢尝试。我想起多年前有位学生,留言说过自己的经历:
“我感觉我妈的嘴,简直跟开过光的乌鸦嘴一样。8岁时我学自行车,她总是跟在我后面喊着‘你小心点,会摔伤的’,我被她提醒后更加怕得战战兢兢,于是真摔伤了腿。所以直到现在,我也没学会骑自行车。10岁代表学校参加演讲比赛,直到我上场前一秒,她还一直提醒我别紧张。结果,在我愈发紧张的心理下,原本背的滚瓜烂熟的稿子,却演讲得磕磕绊绊,连个鼓励奖都没捞到。
最可怕的是中考,我原本都是先在答题卡上涂好选择题答案,再去做后面的大题。可因为考前我妈一直提醒我注意时间,我怕来不及就脑子一热先做了大题,最后匆匆忙忙涂答题卡的时候,不小心把好几个选择题答案涂错,直接导致那次英语成绩是我的历史最低分。最后,以5分之差和本地最好的高中失之交臂。”
心理医师苏珊·沃德教授说: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当父母因为过度担心,而总是用一些消极的语言不断提醒和暗示孩子之后,就会让孩子的大脑不自觉向这种暗示靠拢。那么,这些担忧就会慢慢控制他的思想,影响他的行为,最后“怕什么,来什么”。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自证预言”。
消极暗示就像一个“诅咒”,在孩子身上不停地应验。
想成就孩子,还是毁掉孩子,全看父母的嘴。
当孩子犯错时,请闭嘴
别让焦虑阻碍了成长《听孩子说胜过对孩子说》一书的作者王双双,在书中分享过自己的育儿故事:每个孩子刚开始拿笔写字,都会有姿势不标准,字写得歪歪扭扭的情况,王双双的女儿也是一样。
于是她不停地纠正孩子拿笔的姿势,看她写得不好的字就帮她擦掉,让她重新写。
后来,女儿委屈大哭着控诉:
“妈妈,你不可以这样,我写得很累的。”
孩子觉得妈妈否定了自己的成果,妈妈觉得自己是为了女儿好,于是母女之间都有了怒气。
身边有太多这样的父母,他们看起来温柔和善,特别希望帮助孩子去进步,所以总是习惯性地去纠正孩子的各种小习惯、小错误。
可这样一来,孩子不仅不能感受到学习和游戏的乐趣,反而充满了被父母监控和指责的紧张感、挫败感。
想起有位作家,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街上买花,5岁小男孩想用丝带在花束上打个蝴蝶结,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一旁的阿婆忍不住朝着孩子开骂:“不是这样的!这都做不好吗?”可作家却安慰小男孩:“慢慢来,不着急。”
后来她在书里写道: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为人父母,我们都很急,急于让孩子做对,急于让孩子成长,急于让孩子变完美,可我们却忘了:成长本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如果替孩子屏蔽掉了所有困难,其实也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为人父母最大的远见,就是不急于替孩子纠错,允许孩子试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