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曾这么论述《红楼梦》的主题: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而为人父母者重读红楼,看见的却是无处不在的教育之殇。
一位作家说过:
“父母,是孩子的宿命。你的认知和行为,都决定了孩子未来会拥有怎样的人生。”
深以为然。人到中年,再懂《红楼梦》就会明白:
父母的大格局,才是孩子的天花板,也是真正的家庭不动产。
- 品性不端的父母,养不出阳光正直的孩子。
赵姨娘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
曹雪芹对书中人物大多褒贬相济,不乏悲悯。唯独对赵姨娘,愣是没写过一句好话。
她内心阴暗,行为粗鄙,整日怼天怼地,可谓神憎鬼厌,人见人恨。
儿子贾环作为庶出的孩子,本就内心自卑,又碰上一个不靠谱的母亲,他的生活里常常充斥着鸡飞狗跳。
有一回,贾环与丫头们掷骰子,输了耍赖,被宝玉教训了一顿,只好怏怏回家。
赵姨娘见他那般模样,上来就是一通骂:
“谁叫你上高台攀去了!下流没脸的东西,那里顽不得,谁叫你跑了去,讨没意思。”
面对郁郁而归的孩子,做母亲的不说安慰疏导,反倒讥讽打压,用恶毒的语言,攻击本就沮丧的孩子。
最深的伤害,来自最亲的人,这让贾环的心灵始终被笼罩在一片阴郁暗黑之地,变得愈来愈扭曲。
赵姨娘买通马道婆下蛊,残害凤姐宝玉;贾环就故意将一盏热油倒向宝玉,想烫瞎他的眼睛;
赵姨娘把茉莉粉摔向芳官的脸,骂她“娼妇、粉头”;贾环也将彩云私赠之物摔向她的脸,骂她“两面三刀”;
赵姨娘动辄骂贾环“下流没刚性”;贾环也动辄瞪眼摔娘,扭头暴筋。
在这般言传身教下,贾环表现得“行为猥琐,举止荒疏”,没有一点大家公子应有的风范。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道德发展的源泉以及根本,在于父母的智慧、情感和内心激情。
可以说,父母什么性格,孩子就什么命。
作为父母,要不时清空内心的阴郁,不把负能量传递给孩子,孩子才能向上生长。
纵使心有裂缝,那也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唯有觅光前行,向阳而生,让自己成为光源,才能明媚孩子的心灵,照亮孩子前方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