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众生:接纳一切,顺其自然。
苏醒以后,悉达多决定留在河边。这是他当年投身俗世的起点,如今,他要重新开始。
他起身踱步,沿着河流而下,并最终在渡口,找到了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船夫。
虽然时隔20多年,这次重逢却无比默契:
他们互相倾吐,决定共同生活,并去向河水求教,从中学会一切。
往后的日子里,他们一起耕作,捡木头,摘芭蕉,补船,日子过得兴致盎然。
直到有一天,一位风尘仆仆的女人经过此地,让风波再起。
没错,她便是悉达多曾经的爱侣——迦摩罗。
这一次,她带着儿子小悉达多去朝觐佛陀。却不想,在半路遇上毒蛇,并意外丧命。
儿子的到来,唤起了悉达多前所未有的爱。他拼劲全力,去疼惜他,照顾他,企图能赢得孩子的心。
然而,面对陌生的父亲和贫瘠的环境,小悉达多充满了抗拒。
他出言冷漠,行为怠懒,甚至说自己宁愿做杀人犯,下地狱,也不愿和这所谓的“父亲”在一起。
一个清晨,孩子偷偷逃走。悉达多疯了似地到处追寻,结果却一无所获。
往后的日子,他的思念愈演愈烈。直到有一次,他听到河流的“笑声”,才发现了自己如此愚蠢。
因为,如果无法放下“我执”,人生永远不得解脱。
他开始理解世间的一切:伟大的,渺小的,善良的,邪恶的……
理解了儿子的叛逆,逃离,选择。然后如同大河一样,接纳兼容。
《格言别录》中说: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真正的觉醒,就是不再苛求完满,在世事纷繁间,保留一份顺其自然的豁达。
世间众人,譬如一树花,虽然同生同开,但最终会随风而落,各安其命。
面对世事的纷杂,不妨少一点计较,多一些释怀,才能彼此快活,一身自在。
《悉达多》自1922年首次出版,已经被翻译为39种语言,并畅销全球。
无数人视其为精神归宿,因为悉达多那苦苦追寻的一生,实在像极了我们。
年少时,察觉自己的渺小,于是不顾一切,踏上探索之路。
中年时,看遍人间的得失,方知生活本身,就是一个道场。
直到历经一切,才幡然醒悟:只要心中释然,人生的每一刻,都是圆满。
蒋勋曾说:
生命是一场对话的旅途,与自己对话,与周遭对话,与世界对话。
当千帆过尽,看遍风尘,我们终会读懂大千世界,迎来自己的觉醒。
点个赞,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