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优育第一站^_^
育儿知识及早教资料大全门户

每个自信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这3种父母

史上最强大的育儿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孩子的优秀,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莫言

那些眼里有光的孩子,总是能让人心生羡慕:

幼儿园里老师布置的新游戏,总是第一个举手尝试;

对游乐场上的陌生孩子,发出“能和你们一起玩吗”的声音;

在舞台上演讲卡壳忘词,还能挠头笑着继续讲完;

面对数学压轴题,总把 “我试试” 挂在嘴边。

同样是养孩子,为何有的孩子像小太阳般耀眼,有的却总在角落畏畏缩缩说 “我不行”?

直到在家长会上听到一位班主任的话:”自信不是孩子天生的铠甲,而是父母亲手缝制的披风。”

每个孩子的模样,都映照着背后父母的付出。

那些让孩子眼中有光的父母,往往都践行着三种看似简单却极具力量的教育哲学。

他们是孩子成长路上的 “看见者”” 托举者 “与” 留白者 “。

这些藏在日常细节里的养育智慧,正在悄悄为孩子搭建,通往世界的勇气阶梯。

1. 善于发现,给孩子充分的肯定

自信的孩子,往往是从父母身上,攒下了名为肯定的“第一桶金”。

之后才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逐步建立了“相信自己能做到→敢于尝试→达成目标→自信累积”的正向循环。

加拿大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费尔德认为:每个人都不是孤岛,需要被看见、被连接,尤其是孩子。

善于发现和肯定的本质,是让孩子感受到 “我被真正看见”。

善于发现的父母,他们能看见孩子的才能。

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曾说:“每一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出的方向不同,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智能优势,才能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孩子都是匹千里马,只是等待着能发现自己的伯乐。

能成为孩子伯乐的家长,都有这样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心理学上有个“罗森塔尔效应”,简单说就是“说你行,你就行”。

面对相同的特质,父母们选择用积极的一面看待,那孩子就会相信自己是优秀的,也会更加自信。

他们不说孩子没心没肺、盲目乐观,而是说ta积极向上、阳光开朗;

他们不说孩子执拗倔强、钻牛角尖,而是说ta坚韧不拔、不屈不挠;

他们不说孩子调皮捣蛋、躁动不安,而是说ta活泼好动,热爱冒险;

他们不说孩子沉默寡言,而是说ta文静内敛;

他们不说孩子莽撞冒失,而是说ta勇敢果断;

他们不说孩子骄傲自满,而是说ta胸有成竹;

他们不说孩子强词夺理,而是说ta能言善辩……

善于发现的父母,他们能看见孩子的努力。

《人间值得》中有句话说:“所谓自信,是原本做不好的事一点点取得进步。”

很多孩子都伴随着父母的否定长大,似乎如何努力,得到的永远是责备和不满,慢慢地就变成了“讨好型人格”。

斯坦福大学卡罗尔・德韦克的 “成长型思维” 实验证明:

当关注天赋,孩子被夸 “聪明”,遇到困难时易归因于能力不足,选择逃避。

当关注过程,孩子被夸 “努力”,他们会将成功视为可控制的结果,更愿意挑战自我。

他们常常通过“事实描述(What)+ 感受表达(How) + 价值升华(Why)”的方式,让孩子的每一份付出,都收获足够的正反馈。

例如:”你今天写作业时,主动把错题整理成表格(事实),妈妈觉得你做事越来越有条理了(感受),这种学习方法会让你记得更牢(价值)。”

通过精准捕捉孩子的优点、努力和进步,将 “你很棒” 转化为 “你在XX 方面付出的努力值得被看见”,从而帮助孩子建立”我能行” 的内在信念。

孩子被肯定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产生愉悦感,积极的行为(如努力、坚持)就被强化。

孩子们终其一生,或多或少地在寻求父母的肯定和认可。

如果他们得到赞扬、尊重和认可,他们会非常乐意用行动向父母表现,自己有多出色。

《小王子》中写的:“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语言,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跌入谷底,也可以让一个人重振力量。”

尤其是小孩子,爸爸妈妈一句表扬的话,就足以让他们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2. 善于引导,给孩子练习的机会

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当孩子意识到“我的行为能带来改变”,会增强面对挑战的勇气。

只有当孩子亲自体验过成功的感受,积累过足够多的成功经验,才能构建属于自己的自信源泉。

善于引导的父母,他们尊重孩子的选择。

“小孩子家家懂什么?”

“还不都是为了你好!”

“不听我的你会后悔的!”

“难道我还会害你吗?”

育儿这件事,本身就是为了更好的分离。

凡事都帮孩子拿主意、帮孩子做决定,长此以往只能培养出“巨婴”、“妈宝”。

缺乏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被命令、要求所包围的孩子,就永远停留在了“新手村”,失去了打怪升级的机会。

做好课题分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放手给孩子选择的权力。

可别小看这样一个举动,它体现了对孩子自主权的尊重,更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关键。

满足了自主性的孩子,会感受到他们被尊重、被信任,从而带给他们自信和成就感。

善于引导的父母,他们给孩子创造需求。

被需要,能让人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爱意的传递。

《请回答1988》里的豹子女士,在看到自己离开家后,家里依然井井有条的现状,陷入失落。

贴心的正焕创造了意外,让妈妈感觉到了自己被需要,于是豹子女士得到安慰,重获开心。

大人靠“被需要”感知着自己的存在,孩子同样也会从“被需要”中汲取认同和力量。

家长们“适度摆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给孩子提供“被需要”的机会。

孩子就会在一次次的“被需要”中,唤起对自己价值感的认同,感受到自己对这个世界是“有用的”,进而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状态做事。

善于引导的父母,他们辅助孩子完成。

尊重选择、创造需求不代表完全撒手不管,适度的授权也不代表全盘退出。

“这件事,你有什么办法呢?”

“你准备选择什么?”

“你希望我怎么帮你?”

事前的沟通,事中的陪伴,事后的完善,为孩子提供“有安全网的放手”,扮演好辅助的角色,让孩子更好享受到成功的快感。

有过指导,孩子才不至于无从下手;

有过同行,孩子遇到意外才不会慌乱;

有过复盘,孩子才能收获更多经验。

善于引导的家长如同“登山向导”——不替孩子攀登,但会指明路径、提供工具,并在险峻处给予一臂之力。

正如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所言:“我听过了,我忘记了;我看过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

只有通过持续、科学的练习机会,孩子才能真正将“我能行”的信念内化为生命底色。

3. 心态松弛,给孩子有力的支持

“这样也没关系”,心态松弛的父母,更关注的是孩子本身,而非事情的对错成败。

得到了有力支持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很重要,有价值,生活中遇到打击和挫折,往往更有勇气和信心面对。

正如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说:“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而治愈的核心往往来自父母‘你很重要’的确认。”

心态松弛的父母,他们能做到共情。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的一段话:“人们并非被不利的事情搞得心烦意乱,而是被他们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和观念搞得心烦意乱,人们带着这些想法,就会产生不健康的负面情绪,如暴怒、焦虑和生气。”

共情,即了解和接纳孩子此刻的感受。

无论是尝试之前的恐惧,亦或失败之后的难过,孩子敢于表达的前提,就是不会让自己感受变得更糟糕。

懂得共情的父母,才能为孩子的情绪托底,而不是让ta的处境雪上加霜。

当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接纳了ta的感受,孩子也会同样觉察到你的关心和理解,才敢大踏步的继续前行。

正如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言:“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被真正听见和理解时,他血液的化学成分都会发生变化。”

这种深层次的认同,正是自信生根发芽的沃土。

心态松弛的父母,他们能做到不苛责。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人的性格,不是在顺境中塑造的,而是在面对问题的方式中形成的。”

面对所谓的“问题”,心态松弛的父母,能提供足够的安全感,而不是火上浇油的压力。

“这次考试怎么才考80分?一天到晚心思根本不在学习上。”

“老师说你平时上课很少举手回答问题,不要什么事都往后躲,你这个性格要改知道吗?”

当父母经常传递出“你不够好”的信号,孩子就会变得异常敏感,时刻关注别人的情绪。

家长对完美的过分追求,往往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让ta失去开始和继续的勇气。

期待越高,带来的压力就会越大,孩子越是紧张,就越不容易集中精力。

心理学家约翰·鲍比的依恋理论指出,当孩子确信父母是“安全基地”,会更有勇气探索外界。

每次犯错之后,若迎来的只有狂风暴雨般的打骂和宣泄,那孩子学到的教训就只有隐瞒或逃避。

不苛责的父母,都懂得尊重孩子失败的权利。

他们会让孩子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一切都有改变的余地。

“我知道这很困难,但这只是暂时的。”

“失败了也没关系,我们重来一次就好。”

“亲爱的,你已经很棒了,你这个地方做得就很不错呢!”

宽容和肯定,给孩子注入克服万难的勇气和力量,滋养孩子的内心,为他筑起自信的长堤。

心态松弛的父母,他们能做到不比较。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是孩子最不喜欢家长说的几句话之一。

和其他人作比较,并不会让孩子意识到不足,奋起直追。

反而会让孩子越发沉默、抗拒和自卑。

比较,就像是一颗不定时炸弹,一次次摧毁孩子的自信心。

而比较的背后,藏着一种“你做不到如何如何,爸爸妈妈就不爱你”的功利。

心理学家曾奇峰在10种不健康的家庭模式中写道:

有条件的爱是,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你拥有了什么。

功利化的爱是,你必须会弹钢琴我才爱你,或者说,你必须在社会上取得很多成就我才爱你。

这样有条件、功利化的爱,不会让孩子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去尝试,去探索。

心态松弛的家长,本质是成为孩子内心的“压舱石”——不因风浪否定航向,而是提供锚点让孩子敢于扬帆。

写在最后

李玫瑾教授曾说:“每个人都‘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个人最大的成功其实在于自信。”

孩子的自信心,本质上是 “被看见的努力”“被尊重的选择”“被接纳的勇气” 共同积累的结果。

当孩子内心确信 “我有能力面对挑战,即使失败也有人兜底”,自信便会自然生根发芽。

赞(0) 点击下载资料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兜得慧 » 每个自信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这3种父母

评论 抢沙发

史上最强大的早教资源宝库!错过后悔三生

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

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马上点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