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有句老话说:七岁八岁,狗都嫌弃。
说的是,七八岁的孩子,因处于一个从童年到少年的过渡期,总爱惹是生非,非常不讨喜。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
七八岁的孩子开始出现明确的自我意识,他们褪掉了软糯香甜小婴儿的模样,在换牙长个的发育中,鲁莽探索世界,同时表现明显的攻击性。
这种攻击性,恰恰是七八岁的孩子不讨喜的原因。
如果,一个孩子出生于一个健康安全又温暖有爱的环境里,他的攻击性就会在大人的安抚和引导下,缩小在可控范围内,只是在家淘气搞点破坏,但不会伤人。
如果,他出生于一个动荡暴力且伤害不断的家庭里,他的攻击性会在大人的纵容和默许中,不断放大,不断恶化。
不管是7岁女孩把4岁男童扔进深井里,还是8岁男孩把3岁幼童推下高楼,我们都不难发现这样的真相:
第一:
作恶者的确是孩子,但从他们熟练又冷静的作案手段来看,他们已经具备了有意识的反侦察能力。
他们的残酷,像极了作恶的大人。
第二:
他们看似偶然的攻击性行为背后,都有着必然的因素,只是大人还没有发现这个秘密是什么。
这个秘密里,就藏着家庭教育最需要直面的问题。
为此,我还要讲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事情。
我家孩子二年级(也是8岁的年纪)时,有天从学校回来受伤了,老师及时和我沟通,说孩子在学校上厕所时,被另一个孩子猛推后背摔倒在地,磕破了嘴流了血。
我娃回来后,我发现他伤得不轻,就和老师沟通后,也和打人者的家长进行沟通。
打人者的家长,说了一番客气话后,不经意间说了这么一句话,让我瞬间明白了她的孩子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攻击性,且不止一次在学校伤害其他同学。
她说:“他就是淘,再打他也不行!因为他总淘,我和他爸爸也没少打架!”
父母经常打架,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习得了通过暴力的方式,引起同龄人的关注。
这种“打人引起关注”的交往方式,让受伤同学的家长纷纷告老师,让这个孩子成为班里的公敌,也让他的父母更加生气。
父母继续用暴力教训孩子,并因孩子问题掀起新一轮的夫妻战争。
这个孩子在暴力的循环中,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攻击性。
在《儿童成长密码》一书中,这样写道:
每个具有攻击性的孩子背后,都藏着大人需要找到的真相。
而诱发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大致有:
“父母的打架行为;
同伴攻击性行为的榜样;
媒体动画的暴力行为影响;
成人对幼儿的身体惩罚行为……”
来自《儿童成长密码》
碰见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骂一句“恶魔,畜生,不得好死,将来也是祸害”是非常容易的。
难的是,我们每个父母,如何从自家的家庭关系和行为模式出发,找到问题,发现密码,及时纠正,不让自家孩子陷入困境,不给别人家庭带去不幸。
一个老朋友的来信和做法,非常值得借鉴——
有个老朋友有天神经兮兮又痛苦无比地告诉我:“我女儿好残忍。”
理由是,她发现她女儿有虐待小动物的行为:
把家里的小猫关在小房间里,狠狠地殴打,有时拎起小猫,狠狠摔在地上,甚至拿很烫的水去往小猫身上浇。
“她怎么这么狠心呢?她才8岁。”老朋友痛苦地说。
她家里没有家暴,父母关系也和睦,两年前刚生了二胎儿子,女儿6岁之前乖巧可爱。
因为几乎每个二胎家庭都面临“老二出生后,老大自觉受到冷落”的情况,我就和她分享:
会不会是弟弟出生后,你们都围绕弟弟转,姐姐感到被冷落,对弟弟心生恨意。
但她不忍伤害弟弟,就把心头的愤恨,转向攻击和弟弟一般弱小的小猫。
她想了想说,有可能,女儿好多次公开表达“你们都爱弟弟,不爱我”,还越来越叛逆。
“怎么会不爱她,她是头胎,又是老大,一家人都宝贝得不能行,只是她现在大了,又有学习任务,我们没有继续惯着她而已。”老朋友不解地说。
我和她分享,孩子信奉眼见为实:
自觉失宠的姐姐,需要你们像爱当下的弟弟一样宠她,她才会和你们一起去爱弟弟。
感到了爱和被爱,她才会善待身边的弱小,自然也不会虐待小动物。
老朋友和爱人都是读过书的人,善于自我反思和省察,也在我的推荐下看了《读懂二孩心理》和《长不大的弟弟》。
最重要的是,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处处考虑女儿的感受,经常用行动和言语告诉她:“爸爸妈妈爱着你,你是我们的宝贝女儿。”
女儿渐渐知道:“家人爱弟弟,但也爱我,我是一个被爱的孩子。”
小孩子的世界很丰富,在大人的改变中也特别善于忘记不美好的经历,被爱的小女孩在长大中结交了更多的朋友,在放下戾气和攻击中,和家里的小猫友好相处。
老朋友曾对我说过一句话,我想分享给更多人:
“孩子的每一次犯错,都是父母的一场自救。父母惊醒得越早,所有人的伤害就越小。”
回到开头7岁女孩把4岁男童扔下深井这件事:
虽然男童父母选择了和解,虽然电视剧选择背锅,虽然我们也知道她是个孩子,但我们仍愿女孩的父母认真思考:
女孩为什么对别人家的孩子下此毒手。
这样的反思,是一场自救。
对自家,对女孩,对女孩长大后遇见的人,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