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件事情是发生在这两天的。入冬后天气冷了,起床变成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昨天早上很难得的,她们起床挺早,在整理完之后大概是七点三十五分左右,我告诉她们,我们出门的时间是7:50,出门之前的这段时间,是你们可以自己安排的。然后她们就在榻榻米上玩玩具、画画,时间到了,她们觉得玩玩具的时间还不够。
我跟她们说,如果你们觉得时间还不够的话,那第二天可以起床更早一点,那你们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来自己安排,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早上7点闹钟响的时候,我去叫玉小扁,她刚开始还是有点赖床,不想起床。我轻声问她,你还想玩玩具和画画吗?如果你现在起来的话,我可以帮助你洗漱,然后你就会拥有很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如果你不想玩玩具和画画的话,你继续睡也没有关系。
她听这话就马上就起床了。穿衣服,洗漱花了大概十分钟的时间。我夸赞地告诉她,你今天起床得特别早,妈妈觉得你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还有非常强的意志力。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像你这样子起床那么早的,你看爸爸都还在睡觉呢。
那妹妹呢,我也是用同样的方式去跟她交流,虽然她还是很困,但是她也一样能够起床,洗漱。
这两件事给我带来了一些感触,之前听樊登读书的时候,听到他讲的一个观点,大意是不赞同用物质奖励作为一个条件去鼓励孩子去做某一件事情。在这两件事情上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和体会。
因为当一个物质奖励,它的吸引力不够的时候,是不足以牵引着孩子去做(或完成)某件事情。就像玉小扁骑自行车,一开始甜甜圈对她很有吸引力,但是当她觉得骑车累或者其他原因不想骑了,甜甜圈在这个时候对她的吸引力就变弱了,也许她会再坚持一会儿,但是这个时候孩子的能量状态是不对的。
也许这个物质这一次满足了,但是某一天当孩子对这个物质没有需求的时候,你要用什么去指引孩子呢?不停地变换不同的物质吗?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发自内心的想要去做一件事情,我们要做的是发现并且帮助他们链接。当然,我并不一概否定物质,如果这个东西是孩子本身想要得到的,我们可以设置关卡,并且告诉她们,想要得到的东西就要自己努力去争取,只有努力了才有可能会得到。在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时候,我们去夸赞她『付出而得到』的这个行为背后蕴藏的品质。在我看来,这便是链接。
帮助孩子找到内驱力,并且激活它。你希望孩子有怎么样的品格,就用这些品质去夸赞她,产生链接。而这些品质将永远伴随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