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三岁定终身。指的是宝宝在3岁前的一些认知、行为习惯、性格特征等已经形成一定的“根基”,会对他未来的人生将产生重要影响。
英国《教育白皮书》表明,4-5岁开始接受教育,为时已晚。如果不能保证幼儿在3岁以前接受教育,那么就不能保证他们有健康的未来。
邻居家三岁的孩子与我家宝贝年龄相仿,不同的是,他们家孩子两岁就上幼儿辅导班,如今会背许多古诗词,还会说英语。对于孩子的学习,邻居一直抓得很紧,每天都会抽时间陪孩子学习。
我曾经一度很有危机感:人家孩子那么厉害,能背一百多首诗,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自家孩子一天却只知道玩,这样下去以后差距可就大了!要不咱也去报个班?可自从我去旁听一次课以后,就决定不再去了。
虽然课堂氛围还算轻松,有一定的趣味性,但孩子坐在课室里想动又不敢动,还得认真听老师讲自己听不懂、不感兴趣的文化知识。如果表现不好,不仅没奖励,回家还被家长说,显得非常不高兴。
孩子的身上,寄托着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父母从小抓孩子的学习,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问题是,这种“超前”的教育的模式,真的适合3岁的宝宝吗?
宝宝过早地接受文化教育,是否真能领先于起跑线
这个问题,很难有人能给出确切答案。但从身边的一些案例并结合教育专家意见,个人认为:成功率并不会太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
如今的孩子在事物认知方面都比较“早熟”。比如3岁的宝宝,基本上你说啥他都懂,在沟通和表达方面也是没多大问题的。但如果是文化授课,就不能一概而论了。
试问3岁的宝宝,能体会诗词里的词汇和意境吗?能理解单词的意思和发音规律吗?他既不懂,又谈何学习呢?除了死记硬背能记住一些,别无所获。
- 宝宝思维模式和接受能力有限
有研究显示,年幼的孩子脑回路多为“单线程”。也就是说,他们只能同时间思考和接受一件事。但老师每次讲课不可能只讲一个,否则家长会认为课程价值低于“预期”:交了那么多钱,却只教些皮毛,还用特地跑来这上课?
所以宝宝所学的文化知识,大多要靠课后家长陪同复习、练习。上课时间所讲知识,只是在孩子跟前“混个熟脸”,这也正是为什么孩子一学就忘,怎么学都不会的原因。
- 给孩子造成精神压迫,束缚个性的发展
孩子学得慢,进度跟不上别人,家长就会着急,认为孩子不“努力”,不“认真”,于是经常逼迫他学习。要知道,如果长期处于高压的状态下,孩子的心理很容易出现问题。
3-5岁阶段,本该是宝宝爱玩爱闹的年龄,却被家长们强行布置许多学习任务,施加很多他这个年龄本不该承受的压力,孩子能开心吗,“个性化发展”不过是一场空谈。